第五百二十一章 余波(第4页)
的人。
但是,即便这个世界有姜星火,变法的过程同样注定是不顺利。
只不过姜星火的能力太过强大,对于变法的种种桎梏,以一己之力,实现了逆转旧“势”
。
在姚广孝眼里。
姜星火,就是打破桎梏的人。
在这个历史的时空里,他将嘉隆万大改革提前了上百年让世人见证,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使得世间再无正面阻拦变法的人存在,即便是大皇子朱高炽,也不能正面反对变法。
变法,必将在大明的这片土壤上茁壮成长,直到达到历史的顶峰,甚至走向未知之处。
“今日之后,大势成矣。”
“我的目标,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什么。”
姜星火微微颔,眸中闪过璀璨精芒:“不仅仅是世俗,包括儒释道的这些精神上的‘天外之天’,这些天理仙佛鬼魅之境,统统要为变法让步。”
“终有一日,新学便是这天地间的精神主宰。”
“而我们的学说,亦将扬光大,学术界将重归争鸣。”
“我不敢说天地间唯新学独尊,却也有信心带领天下人脱三纲五常的束缚。”
“你们可愿随我一起?”
姜星火看向了马车里的姚广孝和解缙。
太学之会的结束,也预示着变法新阶段正式宣告开始,在这个变法新阶段进行的过程中,不少人注定都会受益匪浅。
时代的浪潮,会拍死一些人,但同样也会有一些能够敏锐地捕捉浪潮走向的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外地的大儒们在永乐二年的春天,开始纷纷离开京城。
这场太学之会的余波,也会由这些大儒的离开,以及马上进行的科举举子的流动,彻底从南京这颗大明帝国的心脏,蔓延到整个帝国。
孔希路暂时返回了衢州,出门一趟的杨敬诚则要返回陕西,曹端要回河南一趟随后再回来,高逊志则是要回徐州老家,在扬州和徐州之间讲学一阵子,挂冠而去的胡俨,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如今朝中官员籍贯比例最高的江西。
号称“天下第一书院”
的江西九江庐山上的白鹿洞书院,给他出了接任山长的邀请,胡俨如今已经名满天下,他并不眷恋权势,索性选择了辞官回乡,着书立说。
国子监的祭酒,由王允绳接任。
王允绳也是名声在外的大儒,但他的性格,并不如胡俨这般刚直,更为庸弱一些,虽然有自己的立场,但很容易受到强势权力的左右。
而且,胡俨在离别前,也对王允绳说了些掏心掏肺的话语。
胡俨觉得,眼下庙堂里斗得正厉害,很多人既有可能短时间内骤升高位,也有可能随后就跌落深渊,被摔个粉身碎骨。
所以,与其在这种暴风眼里坚持,还不如抽身而去。
范仲淹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风浪太大,有时候去江湖里钓钓鱼,等风浪平息了,有这份心气了,再回来也不迟。
毕竟,在江湖中养望,同样也是一种策略。
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展,或许以后没有这种更好的位置,或许一朝天子一朝臣,所有事情都说不定,但对于胡俨来说,此时抽身离去,是他自己最好的选择了。
一场太学之会,胡俨竭尽所能,可以说是虽败犹荣。
不是他太弱,而是他的对手,实在是太过强大。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位大儒,现在都可以说:输给别人丢人,但输给姜星火,真的不丢人。
太学之会以后,姜星火在思想界的历史地位终将与北宋五子持平的说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姜星火一定会成为无可争议的当世第一人,哪怕是最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反对者,也必须要捏着鼻子认了。
这就是硬实力。
返回:(4)
不久后,前礼部侍郎、总管翰林院的翰林学士董伦,在永乐二年的二月,于家中安详地离世了。
这位被士林尊称为“贝州先生”
的老人,在遗言中,灵柩没有选择归葬祖籍山东,也没有选择世代居住的宛平,而是选择了归葬于河北贝州。
董伦作为翰林院长官的时候,带出了很多学生,而他的门生里,以解缙最为出名。
解缙听闻董伦去世,悲痛不已,是真的悲痛不已,不是装的,这世界上对解缙好的人不多,能欣赏他的才华的人也不多,董伦算一个,姜星火算半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董伦是他的老师,而姜星火比他强,都不嫉妒他,其他人则大多跟他难以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