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青春文旅-戏剧二(第3页)
“有请蒋依一和昆剧表演团成员一起,给我们带来歌曲《青丝》。”
大幕拉开,郑从虎和蒋依一一身戏服站在荷花亭台边,随着音乐唱起了这《青丝》:“
落花纷飞飘散迷乱我双眼
烟波江畔渔船今宵灯火阑珊
我依然醉生梦死般笑看世事似水变迁
伊人叹叹不尽相思苦忆华年
君不见妾起舞翩翩
君不见妾鼓瑟绵绵
君不见妾嫣然一笑醉人容颜
君不见妾翠消红减
君不见妾泣涕涟涟
君不见一缕青丝一生叹
不知不觉时光流转又一年
烟花为谁绚烂今夜依旧无眠
我轻叹世人都沉醉
窗外风景随心变换
灯火闪邀明月共举杯话从前。。。。。。”
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醉眼看世间,浮生一梦。
两位都是浸淫歌坛多年的老将了,配合起来自然是行云流水,手到擒来。戏腔的变化也足够抓耳,优美动听,一点也不尖刻。
众人唱完后,笑着鞠躬退下了。
接下来,在顾谦意的介绍下是剧院演员演唱的一出黄梅戏《天仙配》的选段。
就是那清新质朴的田园牧歌,同时也是传唱海内的爱情二重唱《夫妻双双把家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
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作品讲述了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
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
改为“思凡下嫁”
;1953年6洪非改编了全本,形成了《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后来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为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陈云燕写到:“经典剧目《天仙配》改编前后在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上都生了重大变化,董永的形象经改编变得单薄,主题思想由“孝悌”
变为“情爱”
,这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方面。改编后的《天仙配》之所以能为人喜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唱腔,其绵软、柔美、细腻、婉转,具有纯音乐的质素。”
全本戏时间太长,自然不可能在台上演完,只能选取音乐片段了。
他们唱完直接下去,换了另一组演员上台,直接唱起了下一歌。
ps:数据来源于网络。
《牵丝戏》是由Vagary填词,银临谱曲,灰原穷编曲,银临、aki阿杰演唱的古风单曲,于2o15年推出。之后,甘虎重新编曲,由黄龄演唱,行于2o2o年1o月2o日。
《青丝》是由徐东徽和孙义勇作词,徐东徽作曲,时光胶囊编曲,时光胶囊演唱的歌曲,收录于专辑《记忆给他的礼物》中,行于2o13年11月13日。
《天仙配》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
之一,是根据东汉董永遇仙故事编成的,最先编入话本的是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编成杂剧是在元代,仅留下《路遇》一套《商调集贤宾》载于明郭勋所编《雍熙乐府》。1951年11月,班友书完成了《天仙配》改编初稿。后又经班友书、刘芳松、郑立松、王圣伟等加工。1953年5月,6洪非改编全剧,对剧本进行了增删,乔志良运用京昆中的传统舞蹈,对原演出形式加以彻底改造,使之成为一出小型舞剧。1954年,《天仙配》,作者也就正式署名为“6洪非执笔”
。1956年以后,又对舞台演出本做了几次修改,潘汉明、王文治、方绍墀、时白林等先后参与了全剧的音乐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