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3页)

或者应该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荣才会如此轻易的松口,大笔一挥,便将三郡之土并入长沙。

——作为政治人物,刘荣即便还有些青涩,但也不至于不懂得最基本的政治规则。

即:非必要,不变动。

如果不是某个原因,使得为长沙加封领土成为必要,甚至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要紧事,单就是一个‘成全历史名场面’的考虑,根本不足以支撑刘荣,为这个苦命的弟弟加封。

事实上,长沙国在南方面临的问题,同燕、赵等戍边王在北方遇到的问题,是基本一致的。

——同样都是位于国境线内,与境外的战略敌人隔国境线接壤;

同样都是肩负着边防重担,而边防军费,却又都由此戍边王独自承担。

没错;

长沙,和北方的燕、代、赵一样,也同样是戍边王。

只是长沙戍的是南方,戒的是百越——主要是南越赵佗;

虽然战略处境没有北方燕、代、赵那么恶劣,边防压力也没有北方那么大,但相应的:长沙国无论是土地、幅员——无论是耕地面积还是人口,也都比不上北方的戍边三王。

而且是远远比不上!

同样作为戍边王,同样面对一个随时可能动武的战略敌人,长沙国所要肩负边防军费纵然不多,但考虑到长沙恶劣的气候、地理环境,毫不夸张的说:刘,确实是逼不得已的。

若非今日,闹这一出‘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来加封,养不起本国那不过两万边防部队的长沙国,便只能无奈裁军。

长沙本就弱小,面对岭南百越,别说是战略威慑了——连必要时的战略防守任务,都还需要身后的淮南系,乃至鲁、楚、江都搭把手。

再裁军,那长沙国存在于汉家南方边境的战略意义,恐怕就会消失殆尽。

——南越在赵佗的掌控下,励精图治足五十余年,户二十余万,一百四十余万口;

哪怕是按照五户抽一丁,赵佗也能轻轻松松拉起一支四万到五万人的军队,向五岭以北的长沙国造成直接威胁。

仿若长沙国连现有的一万多、不到两万边防部队都无法维序,那剩下一万人和一人不剩,性质是基本一致的。

都是没什么意义。

如此说来,就不难理解刘荣大笔一挥,便是以三郡之土加封,甚至还说出‘先帝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当时时机未到’这种明显有悖于汉家现阶段,针对宗亲诸侯的核心方针的话来了。

刘荣加封的,哪里是什么领土、人口?

分明就是边防军费啊!

只是相较于直接给钱,刘荣还是更倾向于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刘自己从这三郡的赋税中,匀出所需的边防军费。

这也是汉家的戍边王——乃至所有宗亲诸侯存在的原因。

如果什么事都有长安操心,什么事儿都有长安出钱,那还要你这个诸侯王做什么?

与其把钱给你这诸侯王、为你的诸侯国操心,我还不如把钱给郡守,为直属长安的郡县操心!

无论是在场兄弟众人,还是御榻上的两位太后——至少窦老太后,显然也都是明白这一内由;

故而,对于刘荣擅自加封长沙,众人并没觉得有哪里不对。

刘自己也是羞愧归羞愧,最终却也是厚着脸皮,再三拜谢应下。

只是有了刘这一出,原本还有些拘谨的兄弟众人,顿时就都有些按捺不住了……

“临江虽不贫瘠,但终归也小了些……”

“弟虽不跳舞…咳咳,却也多少有些无法腾挪……”

在二哥刘德表态‘想做赵王’后,临江王刘淤显然是没再抱有侥幸;

却也不甘于现状,想要谋求一个比临江国好一些的封土。

“胶东、胶西本为一体,分为二国,诸多不便……”

老八刘端语不惊人死不休,似乎是盯上了弟弟刘彘的胶西国,想要把自己的胶东国和胶西国合兵,做汉家的‘胶王’。

便是年仅七岁的刘彘,也有自己的追求。

“臣弟……”

“唔,臣弟远在东海之畔,距离皇兄,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如果能离皇兄近些,弟也好沐浴皇兄雨露恩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