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页)
想不想做太子?
对于刘荣而言,这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送分性质的判断题。
――要么做太子,要么,就做‘蹊跷而死’的孝景皇帝庶长子。
对于这一点,刘荣心理有很明确的认知,朝野内外也清楚,天子启,恐怕就更是清楚不过。
但过去,从来没有人如此直白的问刘荣:想做太子吗?
就这么想做太子吗?
刘荣也从不曾料想过有一天,皇帝老爹居然会这么直白,又这般突兀的问出这个问题。
――问出这个朝野内外心照不宣,甚至是人尽皆知,却极其不适合说出口、摆上台面的问题。
以至于被天子启这么冷不丁一偷袭,刘荣一时之间,竟也不由有些愣神。
天子启却没在意刘荣的反应,而是自顾自低下头,又在手中的骑兵三件套上看了看。
而后,才故作淡然的抬起头,又莫名咧起嘴角。
“先是锁子软甲,当是想要提高我汉家军队的防御力,让将士们多一条保命手段;”
“发现锁子甲造价过于高昂,便立即又是瓷器这条财路。”
“瓷器刚开始走上正轨,这就又借着吴楚之乱,做出这马镫、马鞍及马掌,来提高骑兵的战斗力、降低骑兵的训练难度……”
“――公子,就这般想要做太子吗?”
“就这么急着想要得到军队、将官们的效忠,从而逼得朕,不得不与立太子吗?”
话说的轻松写意,但天子启此时望向刘荣的目光中,却夹杂着不知多少种复杂的情绪。
与后世,那些极其抗拒储君太子‘有出息’的时代不同:汉家作为华夏封建统一王朝的开端,对于储君太子的态度,其实还是相当宽松的。
就拿当今天子启举例:八岁得立为太子,十五岁搬出未央宫椒房殿,住进与未央宫隔蒿街相望的太子宫;
而在天子启正式搬进太子宫之前,独属于储君的一整套班底,就已经被先帝给配齐了。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组成的‘储君三公’;
――门大夫、庶子、舍人、洗马等职务组成的‘储君九卿’。
除此之外,还有太子中盾卫执掌的太子卫队,高达两千人的武装力量。
甚至还有在上林苑内,单独给太子划出来的‘思贤苑’,供太子结交天下豪杰,顺带收获自己第一批死忠。
要说当今天子启,最值得信任、最不需要担心的人是谁?
或许有人会说,是郎中令周仁。
但即便是周仁自己也清楚:当今天子启最放心、最信任的死忠,绝对是那些生活在思贤苑,租种着思贤苑的皇田,逢年过节都能得到赏赐的佃农。
为什么?
换位思考一下就知道了。
你原本是个关中的自耕农,祖辈得太祖高皇帝赐下的百亩薄田,年得粟三百来石。
虽然还要去掉税、赋,以及地方郡县的苛捐杂税,但剩下的部分也有个二百来石,足够你们一家人顿顿吃到七成饱,每年――至少每两年,还能有一件新衣服穿。
后来,你家中发生了重大变故,如亲长离世之类,逼得?只能将田产尽数变卖,用于这位亲长的治疗和丧葬事宜。
失去了田产,你便从自耕农变成了佃农。
按照村里的惯例,你只能低声下气的去求某位富户,好租种人家的田――不会太多,顶多也就三五十亩。
辛勤劳作一年,能得一百多石粟米,还要从中拿出四成甚至一半给富户,来作为你租种田亩的佃租。
可供你耕作的田,变成了过去的一半,再算上还要拿出近半农获作为佃租,你们家的年收入,瞬间下降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
本就是勉强温饱的程度,如今家里只少了一口人,收入却骤降四分之三,单靠种地,你显然养不活这一家老小。
于是,你的妻子开始替人缝补、浆洗衣服,你的儿子去山上拾柴、捕兔。
可即便是这样,你们家也还是要三不五时向乡邻借米下锅,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你们家欠的粮食越来越多,几乎到了秋收之后还完债,就基本剩不下什么的程度。
到了这时候,你不得不开始考虑卖儿卖女,甚至把自己也给卖进某个大人物府中,委身为奴……
这,便是如今汉家的自耕农,一步步成为半自耕农、佃农,乃至最终失去户籍,为人奴仆的大致历程。
而思贤苑那些租种皇田的佃农,却是极为幸运的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