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3章 朱高炽的后手(第1页)

大明游击将军不少,赵宏最大的优势是他的爵位,一个子爵的身份就能打败大多数的同僚,加上此次平缅的功劳,当地形势稳定后,赵宏封诏归京述职。

作为主兵一方的大将,如果不听从朝廷的旨意归京述职,或者带兵入京城就属于朝廷失去控制的军阀。

显而易见赵宏并不是。

回到京城的赵宏百感交集,内地的变化太快了,交趾的变化也很快,已经是南洋地区最富裕的地方,可仍然远比不上京城。

京城的主干道两旁,原来的民舍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楼房。

许多的高楼使用了自来水,为了装置水塔,所以楼顶多为平层,也有两三层的楼房,屋顶仍然使用各色的屋檐,或者两边装有石仙或石龟,也有大雁款式的。

点缀阁楼兰亭,透明的玻璃窗在阳光下散散光。

直道的中间是铺在地面的铁轨,公车在铁轨上行驶,行驶的度不快,透过车窗可以清晰的看到车里的人,车里的人也可以观看道路。

巡检丁差三五巡逻街面,每片区有防火所,除了总部有专业的兵丁外,各片区的防火厅由片坊的市民义务参与,每旬轮换值班,兼职本片坊的治安等,有协助巡检司的义务。

随着楼房修建的数量增加,防火已经成为了官府重要的职能,运水车、喷水铳等也成为了大明工局旗下不小的业务,光各地的采购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巡检丁差来自于退伍士兵,吃上了朝廷的粮,加上军户本就各方面优待的条件,每名巡检丁差除了保留了军队的作风,脸上也满是傲气。

不过严格的章程,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违反章程被投诉多了会解职,所以巡检丁差们也不敢乱来。

任何世袭的职位最后只能劣币驱逐良币。

由吏役阶层转变来的阶层,自然没有铁碗,大明也没有铁碗制。

所以基层的工作人员没有脱离百姓,他们本来就是老百姓,犯了事也会被开除,本身工作待遇既稳定又在当地属于受羡慕的好工作,已经是很好的了。

大明是三司制。

什么叫三司制?

除了都指挥使外,地方上按察使和布政使互不统属,学校、教育、监察等等部门不受地方官府的管理,所以无论是县学还是府学的教谕身份很高,面对县官也是平等对待,反而因为读书人的身份,比起地方县官还要更加的然。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在大明国力增增日上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这么美好的大明,理想国的称谓同样在这个时代被广而宣之。

不光是高丽的两班阶级大量的涌入大明,甚至倭国也有许多大名的子弟们奔赴大明,更不提南洋地区以及各宣慰司宣抚司的子弟。

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的法王弟子乃至土官子弟,包括奴儿干都司各土官子弟,基本上都会前来内地读书学习。

在学校成绩优秀,通过实习与考核成为大明的流官,已经逐渐成为了更好的选择,不少的子弟不愿意回去贫瘠的地方。

内地文娱达,娱乐丰富,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交流频繁,以德为容,哪怕有人内心如何自私,嘴上也一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态度。

至少没有人敢把自私当做天经地义挂在嘴上。

卫所的保留,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军队的自主,士兵们的生活和家人皆控制在地方而不是军队,没有领兵在外的将领可以乱来。

不提别人,赵宏从来没有想过别的念头,在交趾多年,又管理诸土官服帖,加上在缅甸指挥大军种种,朝廷一封旨意归京述职,赵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人心。

人心不光决定了个人的行为,也决定了社会的风气。

自从南洋回来后的朱棣,已经彻底放权了,就差退位成为太上皇,朱高炽在文华殿接见了一批立功的将领,其中单独召见了赵宏。

看着眼前的赵宏,朱高炽依稀想起了三十多年前。

虽然不记得赵宏当初的模样,但知道那时候的赵宏还是少年,自己也是少年,时间过得真快,两人年岁都不再年轻。

“你母亲可还好。”

朱高炽笑着说道。

赵宏感激涕零的回道:“臣母身体健康,已经从北平大剧院离开,在臣弟家中养老,太子殿下的挂念,臣一定转告臣母。”

朱高炽点了点头。

大明工局没有施行养老制度,力有未逮。

工厂退休的老人,除了逢年过节外送一些粮食瓜果外,也会优待他们的子弟,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他们的后代进入工厂,所以家里的儿子会赡养老人。

老人除了帮忙照顾孙儿孙女,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家务。

这样又变相解决了工人们无法顾及孩子生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