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零八章 这么坏的官员不应该留下(第1页)

[]

大明洪武三十六年。

皇城的钟声敲响了四十五下,皇帝驾崩的消息,传遍了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朱元璋死了,人都会死,活到了朱元璋的年龄,算得上是喜丧。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最贤者莫过于圣人。”

江西。

一名读书人感慨道。

“何也?”

“历代的贤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可力求尽善尽美,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祥,以不扰民为重,无论是禁奴仆,又或者军户制,都以节省民力为宗旨,非圣人莫属。”

广东。

一名社学的老书生,向孩童们感慨道。

“民可告官,甚至审官,乃本朝所开之先河。”

“自古以来,就算最贤的朝代,也未做到,至多也不过是官审官,百姓莫不能问。”

“圣人专门为老百姓们制定了一个特权,鼓励和允许老百姓,遇到当父母官不作为,官官相护的情况下,可以由有德老人赴京面奏,以凭保全,形成了律法规定。”

“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皇帝第一次鼓励老百姓直达听,告冤控官的壮举。”

“在我朝之前,不要说告御状,就算是以民告官,那也要先挨一顿板子,动不动就有性命之虞。”

北平。

“有史以来,社会的展就是一部抗争史,利益阶层与百姓阶层的互相进退之路,而我朝圣人打压利益阶层的力度,是历朝之冠也。”

“为了让老百姓们懂法,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圣人规定,下人,应当家家有本《大诰》。”

“《大诰》中为了照顾不识字的百姓们,配上了大量的图画,哪怕不识字也能看懂,例如《大诰》第五十九条,告诉下百姓们,如果有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捉拿,任何人不得阻拦,凡是阻拦者,以诛族治罪。”

“《大诰》还告诉百姓们,官员除了不能贪赃枉法,还不能纳妾,辱民等等。”

“因为纳妾了,说明了欲望高,欲望高,花销就会高,俸禄不够用,最后就会向百姓们伸手,都是圣人深思熟虑得出的。”

“《大诰》把方玩忽职守、滥设吏卒、贪赃受贿、科敛害民、侵吞钱粮、酷敛百姓,放卖官差,私役丁夫、妄取扰民,私吞商税、侵没赈济案、卖富差贫者、粮长交结官吏、团局造册、虚出实收、就仓盗卖、巧立名色、妄起科征,飞洒粮差、接受赃私、包揽词讼、吊打细民,豪强劣绅买嘱官吏等等阴私事情,皆说的详细清楚,告诉百姓们其中的手段,以及严厉的惩处。”

“为了鼓励百姓们购买《大诰》,因此规定百姓家中有《大诰》的,遇罪可减轻一等。”

“当下百姓家家一部《大诰》,人人懂法,加上圣人鼓励民告官,甚至鼓励百姓们亲自捉拿,又有敢官官相护的,同样在《大诰》以诛族治罪种种。”

许多方传来的动静,是朱高炽没想到的,朱元璋的死亡,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动静。

根据他了解的历史,朱元璋的死,仿佛一切都很平常,甚至对于朱元璋的评价,许多人定为残暴,认为朱元璋是有史以来最残暴的君主。

可见到社会的现象,朱高炽忍不住反思起来。

先。

明朝初期的法律,落实的比较完整,而不是像明中后期,除了多年来的积弊,也有经济的破产,导致各项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所以无论是《大诰》,又或者《大明律》等,执行的是比较严格的。

朱元璋的确经常见各的粮长与乡老。

其次。

哪怕是清朝最让后世部分人称赞的顺治皇帝,也认为朱元璋是下最贤明的君主。

反倒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对明太祖的这个制度批评道:黜陡之柄编氓转得而操之,成何政体!

意思就是朱元璋把统驭官员的权力,分给了老百姓,让老百姓有能影响官员赏罚的能力,这样太不成体统了。

乾隆的执政理念和朱元璋是截然相反,乾隆皇帝借用儒家,老百姓就是孙子,官员是儿子,自己是爷爷,就算是儿子不好,也应该是自己这个爷爷去主动管教,作为孙子,怎么可以说父母的坏话,告父母的恶状呢?

乾隆非常厌恶这样“不孝顺”

的行为,几次在谕旨中强调祖子孙的治国理念,要老百姓要学会孝忍,不能僭越妄为,彻底扭转了明朝延续下来了几百年的社会风气。

朱高炽从乾清宫回来,宫里忙着朱元璋的丧事。

每个人都很忙,朱高炽也是如此,不过朱棣亲口说了,因为国事繁忙,让朱高炽以国事为重,经过朱棣的口气,朱高炽已经猜到了,朱棣决定亲自出征。

不过皇爷爷刚死,至少要等朱元璋的丧事尘埃落定。

因此。

朱高炽抓紧了与内,六部官员们进行战争的商讨,每个官员的脸上很疲劳,又要遵守礼节,参与皇帝的丧事,还要劝进朱棣,乃至国家大事,每个人都忙的马不停蹄。

民间上刚兴起的舆论,立刻因为朱元璋的死亡而戛然而止。

许多的人在伤心。

春风一夜吹遍大,让大换了颜色。

“皇太孙殿下请过目。”

兵部尚书金忠捧出一本奏疏,交给宦官转呈给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