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善恶到头终有报(第2页)
在黎影儿的协助之下,我们先是看到了“师婆”
吕凤仪的真面目;
定军山路口的破庙旁,严敏敏誓与叛将魏骥立不共戴天,自尽殉国;
阴平关的石碣旁,我和黎影儿受制于“山水相依”
的刀阵之时,韩昭与林荣总算神兵天降,及时解围;
夏侯衡、庞晓霞一伙人,死忠于曹魏,向晋王亮出了刀剑。然而,先是梁凤儿单身救主,紧接着,我又从梁凤儿口中,了解到了历代王朝兴亡盛衰的另一面……
若是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来看,这一切,确实是迷雾重重、悬疑不断。
只可惜,我不过是粗通文墨,我不是太史公司马迁,无法将这一切诉诸文字,从而让更多的人知晓。
平心而论,尽管故事足够精彩,然而,我又能够改变什么呢?
能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的,只能是女娲娘娘,平庸凡俗如我辈,哪来这么大的能耐呢?
仔细想来,兵败彝陵,先主白帝城托孤之时,蜀汉衰亡的伏笔,就已经埋下了。一个元气大伤的王朝,只凭一州之众,如何还能够再撼动北边曹魏数十年的基业?
至于与东吴的联盟,其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也是乏善可陈。其实,就是到了现在,孙吴一方,也依然习惯于偏安一隅。别的且不说,在和孙秋鸿打交道之时,我的感觉,就已经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此时此刻,我所在的这河堤,就位于白帝城永安宫不远处。这,这一切仅仅只是巧合吗?
先主驾崩于永安宫,蜀汉后主投降之后被封为安乐公:都有一个“安”
字,还真是让人唏嘘感慨不已了。
大致想来,先主的本义,应该是希望我们西蜀能够长治久安。然而,后主辜负了这一番良苦用心。至于司马昭所封的“安乐公”
一词,更像是对后主的调侃与揶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人诚不我欺也。
是啊,如果先主泉下得知,后主居然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样的话语来,是不是也会对着自己当初所立下的遗诏,苦笑不已呢?后主从来不曾说过,百年之后归葬成都,会不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呢?确实,从出城投降之时起,他就再也没有面目,去面对先主、诸葛相父、赵云将军等人的在天之灵了。
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祸乱主上的师婆,以及叛国求荣的戍关将领,后主才会“大度”
的一笑置之。
于是,挫败谍情营的阴谋,将谍情营头目夏侯衡、庞晓霞捉拿归案,我方的这一举动,或许也只是为人作嫁。
只是,晋王一方更值得信任,更能够让人看到未来。对于这次选边站,我方犹豫过,不过从来就不曾后悔过。
至于将魏基立移交给大晋王朝,用意也与此相类似。
蜀汉社稷沦亡已久,这已经是我方所能做出的较好的选择了。
遥想四五百年之前,曾经有韩赵魏三家分晋。现如今,三国归晋似乎又即将上演。尽管,这两个“晋”
国,未必就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然而,国号的相同,似乎也在预示,或者说在隐喻着什么吧?
仔细想来,那“天命”
“气数”
“天意”
什么的,玄而又玄,从来就不是言语所能够说清楚的。
这样的一个夜晚,我想了这么多,诚然也总结不出什么能够载入史册的思绪、规律来。然而,这一切,都是我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探寻、生出来的,对于我个人而言,依然是弥足珍贵的。
甚至,如果世人能够知晓这一切,或许也能够从中得到某种启迪或启示。
这破案缉凶的故事,只能留待后人去评说了。
现如今,已经是大晋泰始年间,蜀汉灭亡也已经是八九年了。“泰始”
这个年号,又是什么意思呢?“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