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华盛顿的请求2(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缅甸军队!他们才有多少人?不是说缅甸反攻战是中国远征军干的吗?这个远征军实力确实不错,史迪威也夸他们很厉害,可惜都被调回中国战场了。”
说起中国远征军,麦克阿瑟还是有一点印象的,史迪威可没有少给他说在印度训练他们的事情。
“将军!我的消息就是从史迪威将军那里听来的,好像缅甸军队比中国远征军还要厉害。之前他们就答应过您,进攻加里曼丹,从菲律宾西面进攻日军的,可惜后来被英国人给耽误了。缅甸军队的实力,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史迪威将军。”
“该死的英国佬!一直在坏我的事情!”
听到副官说起加里曼丹岛的事情,麦克阿瑟也想起了他曾经通过史迪威和缅甸军队联系,制定了一个“梅西行动”
计划,计划原本执行的好好的,眼看缅甸支持的加里曼丹岛抗日武装就要全部占领该岛,从菲律宾西面进攻牵制日军了,没有想到英国人制造了印缅冲突,要上岛的缅甸军队又调了回去。
“那好!你和史迪威将军联系一下,将我们的想法跟他说一说,看看他有什么好的建议。”
想到史迪威的脾性和为人,麦克阿瑟最后同意了副官的建议,事情到了这个时候,死马当活马医吧!
很快,在中国的史迪威就给麦克阿瑟回了一份三百多字的长电报,电报里除了对缅甸军队战斗力的肯定和夸赞外,就是对中国政府那位领导人的抱怨。说他在重庆根本无法参与对中国军队的调动,空顶着一个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务却无所事事。
远征军主力回国之后,史迪威也跟着回到了中国。可回到中国后就现,原本对中国军队指挥权还能够涉及一点的他,到了重庆后根本就连“涉及一点”
都做不到,重庆那样防他像防贼一样,不让他接触哪怕是半点的军事指挥权,只给了他一个军事顾问的空头衔。
无所事事史迪威,结识了在重庆红岩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还有机会到周公馆去了几次。结果回来后向美国政府提出,将美国援华军火的一部分分配给延安的八路军,使他们比国民党军队更有组织更高效更清廉更能打鬼子。
这个要求让黄山官邸那位顿时大怒,对史迪威的意见也更大了,更不允许他参与军队方面的事情了。受了很多气的史迪威将他的怨气在给麦克阿瑟的电报里完全体现出来了,让麦克阿瑟都感到莞尔。
“他和重庆那位的事情我们无法参和,你马上电报给华盛顿,将我们的想法说出来,希望总统能够说动缅甸元,让缅甸军队参与到我们的战斗中来,最好能够直接归我指挥!如果同意,我将免费为他们提供一批装备!来武装他们的军队!”
麦克阿瑟给自己的副官下达了命令。
华盛顿,收到麦克阿瑟电报的罗斯福,立即就将几位重要官员召集起来进行研究。让美国少死人,让美国家庭少出现哭泣,是罗斯福一直的追求,要不然他也特不会急急忙忙地给伦敦请求援兵的电报。
“英国人不愿意出兵的话,缅甸军队确实是一种考虑,只不过他们国家那么小,能够有多少军队?”
国务卿赫尔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支持麦克阿瑟的建议,只是考虑缅甸国家小,军队数量可能也太少,无法满足援军的数量需求。
“缅甸军队应该有二十多万陆军,而且是训练有素、战斗力不俗的部队!”
参谋总长马歇尔将军开口了,作为军队参谋长,他对这些事还是比较了解的。
“缅甸光是缅族人口就过了一千六百万,如果要征兵,年轻青壮怎么也得有三五百万人。”
陆军部长史汀生说话了,显然他还不了解此时缅甸国内的情况,更不了解战争期间缅甸国内的数次种族仇杀,还以为缅族还有一千多万人口。
其实此时缅甸国内缅族人口已经不足六百万,减少了一半多,且大都是老人和妇幼,青壮男性几乎没有,年轻人中也以女性为主。
“这些都不重要,问题是缅甸愿不愿意出兵协助我们,他们和西面印度的关系现在可不怎么好,我担心缅甸军队调走以后,英国人会不会乘机在那里搞事,斯利姆的十四集团军司令部可就在加尔各达,那里距离阿萨姆也不过四五百公里而已!”
这时总统席外交顾问霍普金斯开口了,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如果缅甸方面答应出兵,我会给伦敦一次最严厉的警告,英印军队要是敢在这个时候在印缅边界,包括阿萨姆和英帕尔地区闹事,我不介意马上撤走在欧洲的美国军队!”
罗斯福很是果决的说道,显然他对此前英国人拒绝一事还在耿耿于怀。
“另外我也同意麦克阿瑟的想法,缅甸方面要是出兵,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为他们提供一批装备。伦敦方面不是想要五十架p-51B战斗机、一百二十门75以上口径火炮、一百二十辆坦克,以及武装三个印度军的美械装备吗?我们全部给缅甸军队,看约翰牛还会有什么反应!”
总统这是余怒未消,还在记恨着伦敦那位。
五十架p-51B战斗机、一百二十门75以上口径火炮,一百二十辆坦克,相应弹药以及武装三个军的装备,对现在的美国政府来说虽然是一笔花销,但却是一笔很小的花销。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性命相比起来,这一小笔花销根本不算什么。
很快,麦克阿瑟的建议就得到了华盛顿的通过,总统还亲自指定国务卿赫尔和参谋总长马歇尔两人联名给缅甸元去电报,将美国的请求和条件都说的很是清楚。
就这样,一次大国求助小国的事情出现了,这恐怕是世界外交史上独一无二的一次,却在这个时空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