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扒一扒想长生却惨遭被骗的冤种们[历史直播]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75 章(第4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国子监生6万龄上书,称魏忠贤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因为“孔子作《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而忠贤诛东林”

其后,魏忠贤生祠“几遍天下”

,“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

,且“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

黄运泰造生祠迎塑像时,“五拜三稽”

,“率文武将吏列班阶下,拜稽如初”

。魏忠贤更严酷打压复社、东林党。】

【到第三次宦官时代结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明王朝的覆亡。明思宗的时代,宦官人数有十万人之众,虽然清除了阉党,但明朝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挽救不了明朝的江山。

同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出现那样大清洗一般,这一回第三次宦官时代结束时同样。李自成在北京时“下令尽逐内监,无老幼贵贱,即以其杖驱之,皆号泣徒跣,破面流血而去”

“(李自成军)尽驱内官出城,毋再入。凡数百人,各大棍逐之。初城守时,内官坐城上,士卒作白杨木棍,涂以朱,至是即以驱阉人,都人称快。”

第三次宦官时代始于1435年王振当权,终于1644年明朝覆亡前夕,历时2o9年。】[8]!2ooo年代,此内容更是被研究者认为是古代“货币战争”

的一种形式,即通过提高物价水平,拖垮敌国的经济。[4]

而类似的手段哪怕经过千年,却从来不过时。老祖宗们的摸索实践出来的‘套路’到现在还经久不息。】

经济战是敌对双方为夺取战略优势和战争胜利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主要指战争期间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也包括和平时期的经济封锁和经济扰乱,通常分为两方面:一是削弱对方的经济基础,迟滞其经济展,打击其经济补给;二是保护己方的经济,加动员和展本国经济,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

古代战争中断敌人粮秣等各种作战物资的供应,就是经济战的一种方式。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经济战更加受到重视。经济战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说能够对战争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5]

而我国古代的经济战,最为耳熟能详的那肯定是管仲了。可谓是经济战的经典,也是管仲最早验证了把握他国的经济命脉的可怕。

……

后辈说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包括管仲的一些事迹。

管子(管仲)的策略原来到千年以后还活跃吗?只是谁又是那个操控局势的‘管仲’呢。

对于经济战,对于管仲之术,没有一个熟读历史的帝王不警惕。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更是警觉异常。在他们的认知里,在经济战往往是强大者占据上风,这通常也是中原人对外族施展的好戏。

而可笑的是,明朝的经济是从内部瓦解的。简简单单这样一个制度政策,居然能影响一国之经济,到最后拖垮明朝都有他的一份!

实在不可思议。

也实在是难以置信。

他们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的。哪怕身处不同时空,各朝展过程里经历不同,差异也颇大,可他们却不约而同被明朝的未来敲响了警钟,以他们的能力不难敏锐察觉到其中危机!

但是,却很难想象明末会是这般。可以说,他们是所有观众里受到的冲击最大的,可当他们抬头看着天幕时,对着后辈列出的数字却变得无言又沉默。

这个数字很难让人不沉默。纵使有再多疑问和质疑,可这些在这庞大的数字面前却显得那么渺小。

光就这么粗略看看,这数字就已经足够恐怖了。若是真的落实下来,这样庞大的财政负担,实际上它带来的影响恐怕比更大。

……

插入其中,介绍了明朝建国伊始带给后人的问题后,岁寒生回归正题,还是回到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设立内阁后,长驻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办公。他们是帮助皇帝处理信件,奏章,分析案情,代写文稿,一级把自己的意见上呈皇帝。

他们有宰相的工作量,但没有宰相的实权。大学士签注的意见皇帝会不会采纳,大学士并不知道。相比宰相们与皇帝之间,他们和皇帝之间距离显然更大。

而他们的意见要靠宦官来转达,这些奏章称为“

票拟”

因为有这样的程序,这样一来,宦官就有干政的机会。

朱元璋严防宦官,但是他儿子朱棣没有。打破自家老爹设在宦官身上的禁制后,与此同时,朱棣也给后世帝王开了头。

因为他夺得皇位,得到了宦官的帮助,“以为忠於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

他掌权以后,更是开始重用宦官,例如派遣郑和、侯显、王景弘等率船队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又设东厂特务机构,交由宦官主持,“令嬖暱者提督之”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6]

从永乐开始,许多朝臣为一己之权益,往往结纳宦官,来排除异己。宦官之气焰日益嚣张。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