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扒一扒想长生却惨遭被骗的冤种们[历史直播]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75 章(第2页)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四个儿子,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五个亲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

,靖难之役燕

()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的局面。

不过好在以上两个政策里,靖难之后分封制后来因为君王感觉威胁而受到打压遏制,但是另一方面,‘关爱大明宗室’的政策却一直延续。

乃至于展到明朝末年,在政策刺激下,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oo万人之多。而优越的生活,除了让宗室人口数量每年成倍增长,导致人口爆炸外,在随着宗室人口的迅增加,宗室领取的俸饷总数目也同样巨大,禄米拨给的总数远出国家各地一年的岁供京师的粮食。国家也因之背上沉重的负担。同时,这也给未来埋下了隐患,也成了后来拖垮大明的原因之一。】[3]

没错。明亡,也有这里的原因。不清楚其中,是很难想象得到的。

……

“嘶。”

观众们不由不约而同倒吸一口凉气。

朱元璋那样溺爱后代迟早要出事。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弊端。这项政策延续下来,到最后导致了这个结果,可以说是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但是让人在意的是,在后辈说的这些里,那最后一段——每个字组合起来都教人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呢?

‘拖垮大明’。多么不可思议。只是养那些宗室,居然就是大明垮台的其中一个原因?

众人心中沉重。

很难想象,朱元璋为宗室谋取的这点福利私心,传承下去却成了大明毁灭里不得不说的原因之一。

谁敢信呢?

【一国的财政、经济……何其重要,不夸张地说这是国家的命脉也不为过。

古有管仲用经济战兵不血刃遏制邻国展。

管仲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为后世所尊崇。而其他国家为什么会输?根本上就是管仲拿捏住对方的经济,使得对方腾不出手,无法用经济投资改善自身更不要说进步。而管仲则利用这创造出来的机会励精图治,趁机壮大本国。

以《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篇》的衡山之谋为例子: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制服衡山国。

管仲回答:让人向衡山国高价买入械器再卖出去,燕国一定会跟着买,秦国和晋国知道了一定会跟着买。天下争着买械器,械器的价格必然会十倍上涨。

齐桓公答应此事,立即按照他说的做,燕国、秦国和晋国也果然跟着买。衡山国王看到这样的形势,跟相国说:“马上将械器价格提高十倍。”

全国人民都倾尽财力去生产械器。

而这个时候齐国又派人假装若无其事地去晋国高价购买粮食。各国的人得知,都去齐国卖粮食。齐国花了一段时间收购械器和粮食后,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这样各国也纷纷与其断交。鲁国攻占衡山国的南部,齐国攻占衡山国的北部,衡山国看自己已经没有足够械器抗衡两国,只好举手投

降。

2ooo年代,此内容更是被研究者认为是古代“货币战争”

的一种形式,即通过提高物价水平,拖垮敌国的经济。[4]

而类似的手段哪怕经过千年,却从来不过时。老祖宗们的摸索实践出来的‘套路’到现在还经久不息。】

经济战是敌对双方为夺取战略优势和战争胜利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主要指战争期间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也包括和平时期的经济封锁和经济扰乱,通常分为两方面:一是削弱对方的经济基础,迟滞其经济展,打击其经济补给;二是保护己方的经济,加动员和展本国经济,保障军队的物资供应。

古代战争中断敌人粮秣等各种作战物资的供应,就是经济战的一种方式。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经济战更加受到重视。经济战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说能够对战争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5]

而我国古代的经济战,最为耳熟能详的那肯定是管仲了。可谓是经济战的经典,也是管仲最早验证了把握他国的经济命脉的可怕。

……

后辈说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包括管仲的一些事迹。

管子(管仲)的策略原来到千年以后还活跃吗?只是谁又是那个操控局势的‘管仲’呢。

对于经济战,对于管仲之术,没有一个熟读历史的帝王不警惕。嬴政、刘彻、李世民三人更是警觉异常。在他们的认知里,在经济战往往是强大者占据上风,这通常也是中原人对外族施展的好戏。

而可笑的是,明朝的经济是从内部瓦解的。简简单单这样一个制度政策,居然能影响一国之经济,到最后拖垮明朝都有他的一份!

实在不可思议。

也实在是难以置信。

他们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的。哪怕身处不同时空,各朝展过程里经历不同,差异也颇大,可他们却不约而同被明朝的未来敲响了警钟,以他们的能力不难敏锐察觉到其中危机!

但是,却很难想象明末会是这般。可以说,他们是所有观众里受到的冲击最大的,可当他们抬头看着天幕时,对着后辈列出的数字却变得无言又沉默。

这个数字很难让人不沉默。纵使有再多疑问和质疑,可这些在这庞大的数字面前却显得那么渺小。

光就这么粗略看看,这数字就已经足够恐怖了。若是真的落实下来,这样庞大的财政负担,实际上它带来的影响恐怕比更大。

……

插入其中,介绍了明朝建国伊始带给后人的问题后,岁寒生回归正题,还是回到朱元璋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