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暗度陈仓(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李元的奏折用飞剪船送往京师,到达时已经是一个半月之后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的京城里,内阁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摊丁入亩之上。从进程看还算顺利,换掉一大批官员之后,继任的官员为了自身的前途,到任后采取严厉的措施,但凡士绅不配合,就叫嚣着谋逆之嫌,要调兵来镇压。
为了各自的乌纱帽,官员们力之下,每日衙门里办事不利的衙役,板子打的飞起。
个别官员在胥吏的不配合之下,直接裁撤胥吏,并请调官兵进驻,协助清田。
整体看,河南清田的行动推进的不算快,但一直在往前推进,随着查出来的隐田数量的增加,数据上报之后,河南巡抚不敢怠慢,紧急往京师,请示该如何处置。承辉帝看见奏折后震怒,让内阁先拿出一个处置的章程来。
与此同时,李元的奏折抵达京师,正在为清田感到恼火的承辉帝,看完奏折龙颜大悦,赞许道:“总归是自己人为朕着想,不像外人,总想从朝廷多要点好处。”
内阁会议上,承辉帝没着急让内阁拿出处置清田的章程,而是先传阅了李元的奏折,然后才对众臣道:“诸卿都看见了,李元身为南洋大臣,远在万里之外,犹自请朝廷派员,接管税务。他完全可以比照交趾,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交出了财权。再看看国内这些士绅,他们是怎么做的?能不少交税就少交,能不交就不交,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挖朝廷的墙角,简直可恶,是可忍孰不可忍!内阁必须拿出一个令朕满意的处置结果。”
看完奏折的李清出了疑问:“陛下,微臣有一问,南洋各地是设省,行羁縻,或改土归流,编户齐民,还是作为藩属来处置。各中区别极大。陛下还是先定一个调子为善。”
这句话里面其实暴露出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朝廷没有专设收税的机构。如果在内地,税收是由各级官府负责征收,那么在南洋呢?
按照承辉帝设南洋大臣的初衷,有没有把李元留在南洋,将南洋作为李元的藩属呢?又有没有比照安南,各级官府人员由王子腾自决。
这里面差异太大了。实际上现在的东平王、西宁王、漠北王以及安南总督王子腾,采取的都是所谓的羁縻。所以才下放所有权利。
轮到李元头上,他主张财政权利上缴,那就是必须搞改土归流编户齐民那套了。
如此一来,上缴的不仅仅是财政权利了,还有行政权利。
承辉帝也被问住了,对啊,朝廷没有专设的税务机构,市舶司这属于对外贸易的,等于是关税,一头收国内商人的商业税,一头收海外商人的出口税。所有商品在出口之前,市舶司要加税进去,才能出口。
很明显,在南洋这套是不行的。
如果搞编户齐民改土归流,朝廷就要收走行政权,那不是对李元搞区别对待么?不是亏待他了么?
承辉帝还真就没想到这里,愣住了好一阵才看着张庭恩:“张相可有对策?”
张庭恩则敏锐的察觉到,这份奏折里面还有让朝廷接管槟城和李家坡的内容,作为黄金水道,肯定要驻军的。当地肯定是要编户齐民改土归流,设立各级官府,纳入正常的统治范围。而爪哇和婆罗洲两地,则形同李元的封地,至少行政权是要给自决的。
张庭恩不相信这份奏折是李元自己想出来的,那么答案就有了。
“陛下,微臣以为,南洋乃海外之地,不能事事照搬朝廷体制,可以灵活一点。”
张庭恩不动声色的提出意见,承辉帝点头认可:“确实!”
“既然要灵活一点,那便可以在南洋大臣下面专设一个独立机构,专司征收南洋各地的税收。至于婆罗洲与爪哇的各级官员,可以交给南洋大臣自决。甚至槟城与李家坡,也可照此。驻军方面,由当地税收解决费用,不足之处,朝廷再议。驻军管辖,交两广总督即可。”
张庭恩的建议确实很灵活,并且明确了一点,李元没有掌握朝廷军队权利的资格。
“陛下,微臣反对,即便是南洋,也不能专设收税的部门。”
李清听出来了,张庭恩在绕圈子,国内不能有专司收税的机构,那就先在南洋搞。南洋搞成了,以后再增加新的领土,不耽误封地的同时,也不耽误税收。只要这边抓紧一点,税收的数字好看一点,到时候对比一下国内,那皇帝不得飙啊?事情是很明显的,在国内收税能跟在南洋收税一样么?
同样是地头蛇,南洋的地头蛇不交税,军队是真的会镇压的。在内地,士绅们偷税漏税,军队是不会镇压的,甚至官绅勾结,转嫁给百姓。
数字上,肯定比不过南洋,到时候皇帝会怎么想?
原来专设一个收税的机构,效果如此的显著。
到时候,不得直接照搬回国内啊?一个摊丁入亩都如此艰难,加上这个还了得!
对于李清的反对,其他阁臣反应不一,林如海选择了沉默,郭衍欲言又止,也干脆的闭嘴。潘季驯则反问:“李相,既然反对张相的主张,那请拿出一个合适的应对之策。总不能比照交趾吧?还是说比照东西二王?他们,可都是有私兵的。”
李清顿时就麻了,这真是进退两难。皇帝是真的愿意看见这些人手握重兵么?
这不是明摆的财政困难所以才逼不得已么?
这是贾琏的暗度陈仓之计,师徒二人沆瀣一气,把李某架在火上烤啊!
本章完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