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后记二(第4页)
这就是这帮汉子的心声。
这种情况下,李三郎只能一点点分化瓦解,拉一帮打一帮。
怎么拉?得给好处。
用降将,用周德威、符存审、元行钦。
他们相对好控制,可以加强中央的控制力,方便对抗老军头。
用老人,用郑守义、李承嗣、秦光弼等等。
这是必须的妥协,只有团结最广大的朋友,才能实现更伟大的目标。
但是怎么端水搞平衡?
说一段小历史。
我们也曾经有一个撤销大区的经历,紧接着搞授勋,难道是过家家么?
具体情况可以自己查。
同样的,李老三搞个枢密院,大家伙在一张桌子上,那就都有的聊,还是一家人,哪怕关门吵翻天,出门还是好基友。
不搞枢密院,难道李三郎说一言九鼎就能一言九鼎了?
不摆一张桌子让大家坐下来聊,难道动刀子么?
搞枢密院,把大军头都拉过来,大家商量着办,恐怕是最好的选择。
否则能怎么干?
削藩?然后无穷无尽的造反?
天下还没平定呢。
至于说坐下来怎么谈,那无非是基于实力的地位出建立平衡。
到这会儿,李三郎已经控制了相对最强的实力,只要策略不出错,拉左踩右,拉右踩左,结果一定对他最有利。
谁也不傻,只要李三不过分,他的优势最大。这种局面下,谁闹,谁破坏规矩,谁就是公敌,都不用李三郎出手,自然有人跳出来为君分忧。
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问题,不谈判动刀子那才是真幼稚。
第四,再说说“权力”
。
作为平民,我们都仰望权力,渴望权力,因为他有好处。
作为大户,他们也渴望权力,贪恋权力,因为他有好处。
削藩为什么?无非为了权力。
朝廷希望藩镇听话,这样,朝廷才是朝廷。
老板希望员工听话,这样,老板才是老板。
可是,如果在这个故事里,李三郎只为了自己的一点权力欲,为了这么一点点可悲的私心,那我觉着就落了下乘。
仅以故事说,一个千年后的灵魂重活一回,结果还只为了自己裤裆里的二两肉,为了衣服兜里几把金银,为了一点点权力欲,那就太悲哀了。
再说,李三郎物质已经不缺了,权力,金钱,美人,缺什么?
他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希望这个更高的追求就是避免文明沉沦。
怎样避免?
保留文明的血勇,维护文明的武运,就是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崇文抑武”
的道路,宋明的下场已经很清楚了。
确实,宋朝没有大内乱,又如何?曾经的天下共主,窝窝囊囊几百年,然后是靖康!是崖山!大宋的帝姬们在冰天雪地里被肆意凌辱。
大明就不用说了吧。
土木堡究竟是蒙古人牛逼还是文官集团的政变?曾经有个老人家说,明朝皇帝除了太祖、太宗,就是英宗、武宗干得还行,我觉着很有道理。
明英宗以后,大明实际上就渐渐丧失了远征能力。
武宗想扭转,结果落水了!
三国碎成一地,曹操依然能威压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