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下一站天下五(第4页)
几乎同样的铁甲长枪,同样的结阵而战。为了保护各自的步兵,双方骑士们一次次地碰撞,一个又一个地倒下。
左羽林军数次出击,每次都有大批战马或骑士损失。上至指挥使辽王李洵,下至每一个大头兵,都已至少出阵一次,都已血染征袍。
再次与梁骑擦肩而过,李洵戳倒了对面的一骑,自己的披膊也被敌骑挑破。他已是第二次出阵。连指挥使都挨了一枪,可想而知战斗何等激烈。
在酸丁的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马头相撞,今天都不止生了一次。
战场过于局促,躲不开啊。
诚然,骑兵对垒,会尽力避免迎面相碰。可是,当局势如此,也就只能向死而生喽。除了具装甲骑没有直接硬突敌军步阵,其他各种状况一个不缺。
突骑互掐,游骑互射。
就连具装甲骑突步阵,也不是不让干,其实是想干,只因双方的战骑也都拼了命地互相撕咬,保护着己方步阵不受对方冲撞,实在没得机会。
步骑协同?呵呵,梁军也玩得溜熟。
都是一个师父教的,他破不了招啊。
回到阵后,李洵将歪斜的披膊卸下,自有人为他取来备用的铁甲更换。
歪头一看,马屁股上足足插了三支箭。
也就是有马甲保护,否则也就完蛋了。
喘着粗气,当代辽王的脑海里蹦出“香积寺”
三个字来。
相传当时肃宗急于恢复两京,两军遂战于香积寺外。
时,十里间军容不断,结阵横亘,戈蜑鼓鼙,震曜山野,各列长阵而战。
那次,双方酣战一日,河北军一度搅乱了朝廷大军的阵脚,得陌刀降李嗣业肉袒执刀,连斩溃兵数十,阵乃稍定。
据说,当时双方就是前排死了后排上,到最后只因河北军兵力略寡而不支。
是役,传说阵斩河北军六万余,朝廷大军亦折损四万余人。
对于香积寺此战,先父与三叔都认为肃宗急于求成,得不偿失,并常以此为鉴。比如,多年前朱温北征,双方二十余万人陈兵河北,父王就愣是耐着性子不与梁军决战,终于等到丁会造反,大战不了了之。
对此,年轻气盛的李洵其实一直不大理解。
他不理解先父的谨慎,更不理解怎么会有阵战损失十多万的事情生。
不是他不相信一战死人太多,比如之前在河北,刘鄩一战就丢了数万大军。若将正兵、辅兵、夫子都算上,怕不就过十万了。
他是不相信两军阵战,在溃败之前,阵战能够伤亡数万十万。
柏乡他就在场。
李思安渡河与周德威阵战一日,确实伤亡惨重,但两边加起来也就几千人吧?铁林军总共才多少人,连死带伤有没有一半?
阎宝的队伍是溃乱损失的。
赵兵也是溃乱跑路,阵上才死几个人?
韩勍那几万人马也是溃乱后损失的吧?
哪怕是后面三叔与刘鄩在魏博莘县那一战,双方正兵合计奔了十万,最后阵上死了多少?那还是隆冬,伤了都不好救回来的。
哪怕张德的队伍几乎打到崩溃,自家这边全加起来也就死了一万多吧?
对面呢?死了多少?后来光俘虏就抓了多少。
所以,李洵一直不大相信这一战的惨烈。
可是今天,李洵突然就信了。
而且是过于突然。
因为此时此刻,唐军与梁军就在他的眼前真实地上演这一幕。
是王彦章不愿继续苟延残喘,要趁梁军还有一战之力赌一把?
还是因为任何其他原因?
总之,两支大军就在这河南大地上厮杀起来。
都是经制之军,免了各种技巧,就这样以命换命地搏杀着。
当年在香积寺外,郭子仪与安庆绪也是都没了退路才那样拼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