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强势变法(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三日之内,赈粮之令传遍北疆。
京城粮仓昼夜调运,车马如流。
但很快,新的问题浮现。
灾情之重,远超想象。
幽州城外,数十里荒原之上,黑压压全是流民。
饥民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眼神呆滞如行尸走肉。
赈粮点前,队伍排得绵延数里。
粮食送到哪里,哪里就爆发哄抢。
小小的施粥棚,日日上演血腥的争抢与屠戮。
有人因半碗稀粥厮杀,有人因一块馍馍而断子绝孙。
更有地痞流氓趁火打劫,霸占粮食,聚众称王。
地方官府疲于奔命,屡次请求朝廷增援。
但大盛朝廷,早已无力顾及每一个角落。
沈明渊站在乾元殿前,眺望北方天空。
那里灰蒙蒙一片,仿佛整个天地都被尘埃与哀嚎吞没。
他心中冷静而沉重。
开仓赈粮,只能救一时。
减免赋税,只能安抚片刻。
真正能救这场浩劫的,唯有重新掌握秩序。
唯有铁与血,才能在乱世中重铸秩序。
然而,就在赈灾令下达的半月之后。
幽州传来惊变。
原本流散的饥民,在几名地痞头目的煽动下,聚为万人之众,打出“替天行道”
的旗号,占据县城,驱逐官吏,劫掠粮仓。
继而冀州、并州也纷纷传来动荡。
各地流民聚众,攻城掠地,地方守军溃败不堪。
局势急转直下。
朝中群臣惶惶不可终日。
有人跪请陛下派重兵镇压。
也有人进言暂且安抚,以免激起更大规模的叛乱。
王黼进言道:
“陛下,灾情未平,若一味以铁血镇压,恐适得其反。”
“微臣以为,应先安抚,后剿灭。”
杨端却斥道:
“流寇无信,一旦纵容,必成尾大难制之祸!”
“陛下应早作决断,雷霆霹雳,宁可错杀,不可错放!”
两派争执不休,朝堂之上,剑拔弩张。
沈明渊静静地听着,未曾插言。
他的心中,却早已有了答案。
这场灾年,不只是自然之灾,更是对大盛统治的一次血淋淋的考验。
若不能趁此机会,彻底铲除地方世家根基,清理乱民,重塑朝廷威信。
那么,不出三年,大盛必亡。
不过,如何动手,还需亲眼所见,亲自裁断。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