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从头再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9节 美国记者(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下午大约三点钟的时候,郑副主任又来,跟她一起来的还有七八个工作人员,不过他们都留在门外的走廊上,没有进屋来。郑副主任说,上级同意柳侠惠在自己家中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了。但是这次采访是一项的重要政治任务,他家里必须要重新装饰一下,争取给外宾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柳侠惠问道:“怎么装饰?”

她答道:“我们运来了几个沙,还有一些可以挂墙上的画,就在门外。”

他打开门一看,果然走廊里放了大大小小五个新沙,还有二十来卷画轴。虽然走廊里的光线比较暗,但是他可以肯定那些沙都是高质量的好货,至少是真皮的。这个时候人造革在中国还没有开始普及。

柳侠惠道:“假的就是假的,难道这几个新沙就能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不过,我理解郑副主任工作上的难处。这样吧,那些沙由我们家出钱买两个放到家里就行了,多了也放不下。”

郑书记听了,心里很气愤:这个年轻人真是太不知进退了,居然对领导上的安排这么排斥。这是什么态度?不过她强压下了内心的不满,没有在脸上表露出来。柳侠惠说的也是一个办法。只是这些沙原来是为省一级领导的办公室特制的,只怕他想买也买不起。于是她对柳侠惠道:“请稍等一下,我去打电话请示一下领导。”

说完她就走了。

郑副主任走后,黄玉琴有些担心地小声问儿子:“这样跟领导对着干,是不是不好?再说,我们买得起这些沙吗?”

柳侠惠拍了拍妈妈的背,胸有成竹地说道:“没事的,妈。不用担心,花不了几个钱的。”

过了一会儿,郑副主任回来了。她说已经请示了领导,这些沙可以作价卖给他,每个3o元。黄玉琴很惊讶。她刚才仔细看过了,这么高级的沙,怎么才卖3o元?但是她控制的很好,没有表露出来。其实柳侠惠早就料到了,这些东西一看就是内部定制的,根本就没有在市面上流通,因此价格上就是凭领导的一句话而已。他们为了应付上面交下来的差事,不想节外生枝,绝不可能给出一个他付不起的高价。这两个沙要是放到市场上去卖,每个的价格绝对不会低于2oo元,他等于是占了一个大便宜。

郑副主任又道:“这些画也可以卖给你,1o元一幅。”

柳侠惠不太懂艺术,对字画什么的不怎么感兴趣。那些画的内容也大都是跟这个时代的革命文化有关的,有描绘工农兵手挽着手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的,有描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还有的是毛xx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小将,等等。他心不在焉地一幅一幅地翻看那些画。他并没有去欣赏画的内容,而是只看画家的名字。问题是大多数的画根本就没有署名。突然,他的手一抖,差一点把一幅画给掉在了地上。

“我滴个妈呀,这不是那个在后世号称中国当代最伟大的画家的作品吗?那家伙随便画一幅就卖几百万元,最高的曾经卖到了两千万元一幅呢!”

柳侠惠不动声色地从中挑出两幅画说:“这两幅我买了。”

一幅是《钟馗》,另一幅是《祖国山河一片红》。他也不知道这两幅画的水平怎么样,他是挑尺寸最大的买的。好在这个年代还没有卖假画的,因为真品太便宜了。他想,再过2o来年,这两幅画少说也会值它个五六百万人民币吧?这可真是名符其实的一本万利的买卖啊。

黄玉琴走进另一间屋子里,从抽屉里取出来8o元钱交给了郑副主任。旁边的一个工作人员看了,禁不住小声嘀咕道:“她家可真有钱啊,居然花了整整8o元买下了两个沙和两幅画。这可比我两个月的工资都多啊。”

第三天上午1o点,那个美国记者终于来了。场面好大啊,省革委会的李副主任亲自陪同,看热闹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不过他们都被手臂上戴着红袖章的工作人员给拦住了,只能站在离他家住的宿舍楼1o米以外的地方看。宿舍楼里的其他住户事先得到了领导的通知,要么外出避开了,要么关起门来呆在家里。

柳侠惠牵着父母的手来到楼梯口迎接贵宾。他一见那个美国记者就楞住了:这不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调查记者戴安索耶女士吗?

说起这个戴安,她可是个极有魅力和才华的女人。她中学时就在一个全美少女才艺竞赛中夺冠,后来上了着名的卫斯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她只身闯荡都华盛顿。她原来的打算是当一名新闻记者,却阴错阳差成了尼克松政府的新闻主任的助手。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辞职后,她还一直陪伴了他好几年,相当于他的秘书和助手。后来她重新投入新闻工作,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广播公司(aBc)都干过。她长相甜美,举止优雅,风度迷人,口才好,专业知识也非常深厚。几年后她就脱颖而出,成了全世界闻名的调查记者。

这些都是柳侠惠记得的生在后世的事情,没想在他穿越后竟然在中国遇见了她。很显然,她的生活轨迹有了变化,她并没有继续去陪伴辞职后的尼克松,而是提前进入了新闻界。

“你好,柳先生,很高兴见到你。”

戴安向他伸出手来,并通过翻译说道。

“Thankyou,mtomeetyou,too。”

柳侠惠不卑不亢地答道。

戴安的眼睛突然睁大了:“o,youspeakeng1ish!”

她的声音里透着惊喜。对于这次采访,中方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因为翻译问题生了争执,中方拒绝了哥方的翻译,坚持派出自己的翻译。戴安这还是第一次在共产党国家采访,对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因为她听同事们说过,中方的翻译事后会将采访的全部内容向上司汇报,有时甚至会替被采访人回答问题。在这种公然的监视和干预下,被采访的人是无法说出真心话的。这种事作为美国人她是无法理解的,但这是在中国,她对此也毫无办法。没想到这位神奇的柳先生,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竟然会说流利的英语!她有了一种预感,这一次肯定能采访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