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人生变故(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政务问题时,刘墉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
他的加入,为南书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小小的南书房中,这些不同品级、身负不同职责的臣子们,围绕在乾隆皇帝身边,共同为大清的江山社稷出谋划策,推动着朝廷的运转。
乾隆四十一年,一个寻常的日子,南书房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一排排书架和堆积如山的书卷上。
刘墉身着官服,正全神贯注地阅览着征西将军传来的捷报。
那捷报上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战场的硝烟与荣耀,刘墉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凝眉思索。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书房的宁静,一名太监匆匆而入,尖着嗓子喊道:“刘墉刘大人,皇上宣您即刻觐见!”
刘墉心中一凛,忙放下手中的捷报,整了整衣冠,随着太监快步向养心殿走去。
来到养心殿,刘墉恭敬地行了大礼。
乾隆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手中拿着一份奏章,见刘墉进来,便开口问道:“刘墉,朕收到这份奏章,说天下州县府库多有空缺,你怎么看?”
刘墉心中快速思量,微微欠身,沉稳地说道:“陛下,此事关乎重大,臣需详细查询一番,才能给陛下一个准确的答复。”
乾隆微微皱眉,又道:“朕意即刻草拟诏书,将府库空缺的地方官员一律罢官,你觉得如何?”
刘墉听闻,心中暗忖,如此一来,必定牵连众多,且仓促间恐有冤屈。
他不敢直接反驳,而是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只是此等大事,还望陛下三思。
臣惶恐,不敢贸然作答,恳请陛下容臣思考三日。”
乾隆看着刘墉,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头道:“好,那就给你三日时间。”
三日后,刘墉再次来到养心殿。
他稳步上前,行了礼后,缓缓说道:“陛下,州县官吏乃百姓父母官,需由能体恤百姓之人担当。
府库空缺,其中缘由复杂,若贸然将所有官员罢官,恐有不妥。
不如先派人详查,再做定夺。”
乾隆听后,沉思片刻,微微点头,说道:“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依你所言。”
刘墉暗自松了一口气,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狱。
除了应对乾隆的询问,刘墉在这一年还忙于内阁学士和《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的任职事务。
每日,他早早来到南书房,这里是他为皇帝提供顾问服务的地方。
他与其他大臣们一同讨论朝廷文件,参与决策的讨论。
有时,为了一个政策的制定,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刘墉总是能以他的智慧和见识,提出独到的见解,让众人信服。
而在《四库全书》馆,刘墉更是全身心投入。
他穿梭在堆积如山的书籍之间,仔细地检查每一本收集来的书籍,对书籍的整理、编纂工作进行严格的统筹和监督。
他深知,《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关系到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编纂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页书稿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这一年,对于刘墉来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
他在朝堂之上,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为朝廷分忧解难;在文化领域,又为《四库全书》的编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到了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这天,只见早朝后刘墉回到家中哭丧着脸并悲戚地说道:“刘安,太后……太后于昨日驾崩了。”
他声音颤抖,话语里透着难以抑制的悲痛。
我手中的花瓶“哐当”
一声掉落在地,大脑瞬间空白,只觉悲意从心底涌起,眼眶顿时湿润。
太后,那是何等慈祥之人,她的懿德在宫中宫外传颂。
乾隆帝的孝顺更是人尽皆知,太后的存在,宛如宫中的定海神针,又是刘墉的干娘,也是我和勤格格穿针引线之人。
如今,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不敢耽搁,急忙进宫。
一路上,京城的百姓也都听闻了噩耗,街头巷尾弥漫着悲伤的气息。
人们低声议论,面上皆是哀容。
踏入宫中,往日的威严与庄重此刻被沉重的哀伤所笼罩。
宫人们身着素服,神色悲戚,脚步匆匆。
我们来到乾隆帝所在之处,只见他面容憔悴,双眼红肿,平日的英气被无尽的悲痛掩盖。
身为臣子,我们只能伏地叩拜,以表哀悼。
守孝的日子里,宫中一片寂静,唯有低沉的诵经声。
我和刘墉身着孝服,日夜陪伴在灵柩旁。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