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利令智昏(第4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你可知你的行为已触犯刑律?”
阎大镛冷笑一声:“刑律?这刑律若只是为了欺压百姓,那不要也罢!”
刘墉心中一震,说道:“放肆!
我大清律岂容你这般诋毁。
不过我倒想听听你到底有何冤屈。”
阎大镛气愤地说道:“大人,您去村里看看,有几家能吃饱饭?有几家的孩子不是面黄肌瘦?我们交不起粮款,就只能卖儿卖女,这就是官府想要的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墉沉默了片刻,说道:“即便如此,也不能违背大清律令。”
“什么大清律令?自大清入关以来,我等百姓有过几天好日子过?人曰‘康熙康熙,吃康喝稀’,‘雍正雍正,来路不正’,‘乾隆乾隆,遇正事则聋’。
到如今,天灾人祸、兵伐征战哪个不是百姓受苦?有哪个皇帝能和百姓一同经受苦难的?别给我说什么大清律令!
皆是狗屁!”
阎大墉好大胆量,竟然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关于大清朝弊病之事。
刘墉听了阎大墉的一番话,把脑袋都气大了三圈。
只见他拿起惊堂木啪啪啪的连拍了好多下大堂公案喊到“拉下去!
拉下去!
拉下去!”
刘墉这时有点利令智昏,由于阎大墉公然攻击三代皇帝,欲将阎大镛置于死地。
下令县官到阎大镛及其亲属家大肆搜查。
县衙的差役们如狼似虎地冲进阎家,翻箱倒柜,把家里弄得一片狼藉后拿着两页诗稿及阎大墉祖父、伯父所着的书籍来到大堂说道:“大人,搜到了两张诗稿,还有他祖父、伯父所着的书。”
昏了头的刘墉仔细审视着这些文字,最终从中找出对阎大镛不利的证据:书中着有阎应元在江阴城被清军破之日,在城门上留下绝命词“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体现了强烈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气节。
阎尔梅诗《采桑曲》中虽未直接有激烈的反清语句,但通过“前年灾水去年旱,私债官租如火锻”
等句,借采桑之事反映农民饱受私债官租的盘剥之苦,映射大清朝统治下百姓的艰难生活,侧面表达对大清的不满。
他的《惜扬州》描述了顺治二年的扬州大屠杀,表达了对大清暴行的惨痛心情。
刘墉把这些诗书词句一一记了下来,形成奏章奏于了朝廷。
在等待乾隆回复的日子里,刘墉又有了新的发现。
他们找到了两本民间的《俣俣集》,其中的一些内容被指有讽刺地方官吏腐败等问题。
刘墉深知,这些发现足以加重阎大镛的罪名。
但与此同时,当地百姓为阎大墉求情的反应也令他内心纠结。
不久,乾隆帝的批复终于送达“如此可恶,当引吕留良之例严办矣。”
这道旨意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开始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刘墉,心沉入了谷底。
行刑的那天,沛县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阎大镛的遭遇而悲泣。
阎大镛被押往刑场,一路上,他面无惧色。
“乡亲们,莫要悲伤。
我阎大镛今日虽死,但只盼能唤醒官府的良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阎大镛大声呼喊着。
围观的百姓们无不为之落泪。
刘墉站在远处,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大人,这……”
我看着刘墉沉重的表情,欲言又止。
这是我第一次没有喊他“三哥”
,而叫他“大人”
刘墉长叹一声:“我刘墉自诩为官清正,可在这件事上,我……”
此后的日子里,刘墉常常陷入沉思。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为官之道,也更加关注百姓的疾苦。
自此以后,刘墉时常对着烛光,自言自语:“阎大镛,但愿你的死能成为改变这世道的一个契机。”
……
喜欢我和宰相刘罗锅请大家收藏:(aiquwx)我和宰相刘罗锅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