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和宰相刘罗锅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章 边疆策义(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刘墉在翰林院中,望着远方天空,心中默默祈祷,愿大清之师旗开得胜,保边疆安宁,护百姓太平。

在这紧张的筹备期间,刘墉在翰林院也没闲着。

他除了日常的侍讲事务,还被乾隆帝指派参与编纂一部关于历代边疆治理的典籍。

刘墉与其他几位翰林日夜忙碌,查阅资料,整理文献。

一日,编纂过程中,一位翰林抱怨道:“这资料浩如烟海,且多有残缺,何时方能编纂完成啊?”

刘墉安慰道:“兄台莫急,此典籍关乎边疆治理大业,需慎之又慎。

虽艰难,却也是我等为朝廷效力的良机,当耐心为之。”

他们从古籍中寻找历代应对边疆游牧民族的策略,分析其中的得失,为乾隆帝的决策提供更多的历史参考。

刘墉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常常能在众人争论不休时提出独到的见解,使得编纂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或论及汉时对匈奴之策,或谈及唐时与突厥之战,刘墉皆能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令众人信服。

与此同时,京城的物价因大军筹备物资而略有波动。

刘墉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情况,向乾隆帝进言,建议从周边省份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并严查囤积居奇之人。

乾隆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京城的市场逐渐恢复了稳定。

刘墉亲自督查此事,穿梭于京城大街小巷,查访粮店商铺,确保政令得以有效施行。

刘墉还时常去拜访一些曾在边疆任职的老将,向他们请教准噶尔的风土人情和作战经验。

这些老将们见刘墉谦逊好学,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知传授给他。

刘墉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成册,送给傅恒。

傅恒收到后,回信感激道:“刘侍讲,你此举犹如雪中送炭,这些经验定能让将士们在战场上更加得心应手。”

随着出征日期的临近,刘墉愈发忙碌。

他不仅要为乾隆帝讲解经史,参与编纂典籍,还要关注民生和边疆事务。

但他毫无怨言,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项事务都关乎大清的稳定与繁荣。

终于,大军出征之日到来。

京城百姓夹道欢送,锣鼓喧天。

刘墉站在人群中,望着远去的大军,心中满是期待与担忧。

他期待着清军能够凯旋而归,彻底解决准噶尔之患,又担忧着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害怕清军会遭遇挫折。

谁知,这一出兵,直到乾隆二十二年二月才彻底剿灭了准噶尔汗国,巩固了我中华西北版图。

而在此期间,因刘统勋的失误,差点使刘墉父子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暂且不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大军出征后的日子里,刘墉每天都会去军机处打听前线的消息。

他与留在京城的官员们一起,协助乾隆帝处理后方事务,确保国内的稳定。

一日,传来消息说清军在前线遭遇了准噶尔的顽强抵抗,战事陷入胶着。

刘墉心急如焚,他向乾隆帝建议,可派遣一支奇兵,从侧翼突袭准噶尔军队,打破僵局。

乾隆帝认可了他的建议,并下令傅恒执行。

傅恒接到命令后,精心挑选了一支精锐部队,按照刘墉的计划实施突袭。

这一突袭果然奏效,准噶尔军队阵脚大乱,清军趁机发起总攻,取得了一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消息传回京城,众人欢呼雀跃。

乾隆帝对刘墉更加赏识,在朝堂上称赞道:“刘墉虽在京城,却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实乃朕之股肱之臣。”

刘墉赶忙拜谢道:“陛下洪福齐天,将士们英勇奋战,臣不过略尽绵薄之力,不敢居功。”

然而,刘墉也深知,战争尚未结束,准噶尔汗国仍有很大的实力,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清军还需继续努力,才能彻底平定边疆。

于是,他又开始思考下一步的策略,与其他大臣们商议如何巩固胜利成果,以及战后的边疆治理问题。

在商议战后边疆治理时,刘墉提出:“陛下,若我大清得胜,当在边疆广设驿站,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贸易往来。

同时,可迁移内地百姓前往屯垦,开垦荒地,充实边疆人口,如此一来,可保边疆长久稳定。”

乾隆帝点头赞许:“刘墉此策甚善,可着令相关部门详细规划。”

此后,刘墉继续在翰林院及朝堂之上,以其才华与智慧,为大清的繁荣稳定不懈努力,其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一抹亮色,为后人所铭记与传颂。

喜欢我和宰相刘罗锅请大家收藏:(aiquwx)我和宰相刘罗锅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