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大夏的长臂管辖(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太康九年的第三次魏晋之战,也就是云中之战,以及高丽之战,看似给夏魏晋三方贸易协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实,并没有改变大局。
这是因为各国内部局势有自身的特殊性,贸易协定不会因为局部战争冲突而停止。
例如魏晋在云中燃起战火,但因为晋国内部派系的特殊性,即便姬清颜在云中把魏军打残了一部分,林良沅依然对魏国具有统战价值。
林良沅的统战价值并非来源于他的对手姬清颜,也不是来源于晋国,而是来源于李彦。
在太康五年的第一次夏魏晋之战后,魏国的战略节奏是先灭晋国。
奈何灭不了。
但此后也必然是这个节奏。
可灭晋之前,又必须跟晋国合作,为灭晋做准备。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魏国不能拉拢晋国,晋国的两派,都只能先后跟李彦合作,那么夏晋之间的同盟将牢不可摧。
想要灭晋,就必须摧毁夏晋同盟。
夏晋同盟的本质是李彦与姬清颜的同盟,所以魏国只能拉拢林良沅。
即便姬清颜在云中把天砸了个窟窿,魏国也只能咬着牙跟林良沅继续合作。
李彦断定,魏国这一波,主打防御。
一是稳住南线,二是派遣使者去晋国,联络林良沅,从政治手段,给姬清颜上眼药。
既然魏崇延主打防御,那么大夏派过去的使者,自然就可以嚣张一点了。
那李彦现在能不能趁着姬清颜在云中燃烧起战火,他在夏魏边境也点一把火来响应姬清颜呢?
恐怕不行。
李彦在夏魏边境燃烧战火,不是让魏国南北两面受敌吗?
而且大夏的火炮也陆续在出来,骑兵编制也在短时间内暴涨。
军事力量的变强是毋庸置疑的。
后勤呢?
在新政的浪潮中,苏常产业群拉动京畿的商业。
太康九年,银行业的进一步扩大,国家信用的增强,让更多人将白银储存到银行。
这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业的繁荣,与此同时,魏国正式接入银钞结算精盐,让李彦有了增加银钞发行的底气。
也是在这一年,李彦的确开始大范围做量化宽松。
江宁的印钞局日夜不停地印制银钞,这些银钞有相当一部分是拿去购买魏国商品。
货币宽松化,使得大量的货币从银行流入民间,商业进一步繁荣,并且催生了科技的发展。
要知道,李恪留下来的大夏,是一个军事强国,但绝不是一个强盛的大国。
那些年的连年征战,使得大夏民力疲敝。
而李彦一系列的免税、新政、商业、科技发展,都在使大夏的民生快速发展。
既然民生正在快速发展,商业的兴盛推动了船运行业,进一步使得物流繁盛。
并且在商社法的推动下,以及《国家市场经济》这本书的理念普及,社会分工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大浪潮。
专业化分工提升各行各业的效率,那么后勤的物资和效率自然也极大的提升。
军事力量在增强,后勤力量也在增强。
按理说,李彦应该有底气开战了。
李彦的确有底气开战,但现在却不是开战的最佳时机。
现在开战,南北两线战火燃烧不假。
但姬清颜在北线未必顶得住魏国的增兵,即便南线李彦顶住,甚至逼迫魏崇延调兵南下。
然后双方打得血流成河,最后呢?
最后夏魏晋三国的实力全部被消耗,辽国铁蹄南下,魏国将无力阻止。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