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龙瀛剑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八章 战于介山(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后来,黄伊榕与宋金刚战于汾阳城外的消息逐渐传开,司徒远及洪家才得知这位黄小姐身在汾阳,于是纷纷动身前往相助。得这两拨人马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对战宋金刚,黄伊榕的底气比之前多了不少。

黄伊榕暗下军令,命太原至介州的斥候、暗探皆密切注意定杨王府那一万援兵之动向。并且,她与唐国宰相裴寂每日必通书信,依斥候探报之敌情变换,及时制定或修改计策。

裴寂手上握有八千精锐,汾阳县内尚有部分文水县的将士。黄伊榕计划留下三千人守汾阳,出调两千五百兵马。待斥候探到某个对唐军有利的“地段”

,同时又是敌军援兵的必经之路时,她与裴寂的一万零五百兵将齐出,誓将定杨敌兵留在介州城外!

定杨军从马邑出发,南下驰援介州,按理说,从介州城的北门进,最为快捷。然领军之将早已发现,唐军一直在探查己方路线。“唐王府女帅”

黄伊榕所处之汾阳,位于介州之西北,若走北门,途经“连岳”

,那个将领担心会遭遇黄伊榕的伏击。

故而,在宋金刚的指引下,定杨援军避开所有大道小道,抄荆棘野路,避实就虚,绕道南门。而这一曲折隐蔽的行军之法,也使得唐军斥候差点儿“跟丢了目标”

,几乎断了敌军的踪迹。

好在唐王府斥候不辱使命,最终让他们探到:定杨王府这一万增援,将从介州南门进入。敌方军队应当路过东南方介山脚下,途经“度索原”

。只可惜,裴寂及黄伊榕两方收到消息之时,敌军离“度索原”

仅不足半日行程,时间异常紧迫,刻不容缓。他二人欲于此处夹击定杨军,不得不仓促点兵、快速行进。

眼看城门就在前头,黄伊榕和裴寂都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位武功所向披靡、计谋超群绝伦的“宋王”

宋金刚,会“没有动作”

、老老实实地坐在介州城内,等着援兵进城。

裴寂下寨之处便是介州之东南方,“度索原”

这处利于埋伏歼敌之地,早在他的监看范围之内。唐军欲利用“地利”

,宋金刚既引导定杨援军走南门,想必也有“后手”

。接下来,势必是一场“硬碰硬”

的大战!

次日子时三刻,定杨军队果然绕道至介山,经过那必经之路——度索原!

度索原是两山相夹的窄道,乃“行军六害”

中之“天隙之地”

。若定杨军不走此道,则需攀岩翻越悬崖峭壁,耗时耗力不算,只怕落崖摔死的兵卒,人数也不会少。因此,度索原虽是一条险道,定杨将卒却也不得不过。

一万兵马如蜿蜒长蛇,疾速而至。此时浓云遮挡星月,定杨兵人数虽众,然却无一人点燃明火。骑兵的马匹嘴上套有马嘴套,以防这些畜生叫唤,就连马蹄都包裹着厚布。步兵统一着布履,即使踩踏上干草枯枝,发出的声响也是极细微的。

定杨援兵原本打算悄无声息地快步走过这处险地,然裴寂却已派人准备好巨石滚木,隐于两座山的半山腰处。此时此刻,黄伊榕所率唐军因距离较远,仍未赶到。

裴寂虽懂些武功,却只会两套粗浅的拳脚工夫,于这两军厮杀搏命的凶险地,他多少还是有些害怕的。然他身为三军之帅,八千精兵皆已出动,他当然也做不到龟缩在最后头。他既然能坐上唐国宰辅之高位,其机敏变通之能,自是常人所不及的。比如今夜,他特意换了一套普通士兵的粗布衫,这样就能很好地隐藏身份,不用担心被宋金刚这猛将一刀砍下自己的脑袋。

深山丛林中的裴寂手中拿着一面小军旗,轻轻地摇了摇。他示意唐兵暂且勿动,先放敌兵的先头部队过去,待军队中部经过之时,再推下木石,拦腰截断。如此,将最有利于埋伏在前后两侧的己方将士,包抄围剿敌军。

眼看定杨军已过三成,裴寂手中的军旗正准备挥下,却听到后头猛然响声大作。他扭头一看,竟有许多人从山顶俯冲而下!敌兵一路弯弓射箭,向潜伏在半山腰的唐军直杀而来!

接下来是:禤弈VS(司徒远黄伊榕)。哪边会赢呢?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