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1页)
证据复印完毕后,审判长通过工作人员把原件退还给两位当事人,江宁把海灯的照片小心翼翼重新塞进自己的工牌,而原告直接把它撕碎丢进了垃圾桶。见气氛缓和下来,温玫主动问:“罗教授,请问南极科考名额定下来了吗?”
听到这里,原告老师瞬间紧张起来。
“地质院定了一个。”
“但是决定谁去还没有定对吗?”
罗庭突然笑了:“于荧不会是你派来的卧底吧。”
看到罗院长的反应,江宁明白这个项目的候选人里有他,也有原告。原告想利用于荧,把自己从候选人中拉出去。于荧也觉得万幸,还好自己没有出于私心,借原告的手终止与江宁的合作。如果因为自己的主观因素动摇了教研院的立场,那么原告这种利用规则不顾一切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就会借于荧的手在南极胡作非为。此时的原告教授在座位上坐立难安,但他不怕,就算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他身后的人也不会放过江宁。总有一天,他还是会把这个没有学历还和他享受同等资源与待遇的江宁赶出地质院。
“教研院又不是来竞标的,处理教学事故业务的连带责任罢了,具体选谁,教研院没有资格插手,但我这里有两项分析报告,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意见。”
温玫从怀里的文件袋掏出一厚沓资料,分别递给罗院长和审判长。罗庭接过后随意翻看两页,对温玫的准备十分赞赏。只听温玫接着说:“根据我学生对原告教授与江教授的日常跟踪与分析,发现二位教授工作的表现各有千秋:江教授主要擅长矿石资源的勘测与开采、矿标的打磨与制作、以及自然资源文化研究。而原告教授则在地质知识的教学与传递、科研文献的阅读与撰写、地质研究最新进展或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等方面有很大优势。根据已有数据,二位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极大的互补倾向,教研院建议二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合理分工。”
“大于通过更深入的调查发现,贵院对于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的薪资待遇与经费拨款使用的是同一个标准,这对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利益驱动现象。为了保证科研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的劳动成果获得相对客观和合理的评价,教研院与商学院、法学院根据最高级别劳动法进行了探讨,针对此类问题,为贵院提供了两套考察指标更有针对性的工资薪酬管理体系。您可以和审判长简单看一下纲要与条款。”
随着文件被投放,大家的注意力逐渐被这两套工资计算体系吸引,纷纷交头接耳分析着可行性。
等了许久,见没人提出异议,温玫继续补充:“教研院始终以旁观者的立场,为各院提供有利于良性发展的外部支持与帮助,但是认可与否,还是需要院长进行专业的考量与定夺。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全校没有学历与文凭的教师不在少数,如果仅凭这一点,就没有相应的学生助理,这在工作数量和效率上的确会形成不小的阻碍。为了不再有人患上心肌炎这类疾病,教研院特意与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探讨,并与相关师生的需要进行分析归类,希望贵院可以给更多人才提供互相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至此,教研院的责任已经完成,感谢大家的耐心等待与倾听。”
温玫说完,徐韬许妍带头疯狂鼓掌,于荧也被导师的气场与魅力所征服,越发觉得自己没有给导师拖后腿真好。法庭最后,审判长特地留下地质学院、法律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对两套薪资计算体系与人才对标构架进行商讨,虽然不知道最后两位教授获得怎样的处理,温玫和三位学生已经在聚餐的路上。
“诶,大于,你有没有觉得今天审判长的美甲做的超级好看!亮晶晶的好显皮肤白~”
许妍拿出手机,开始搜审判长的同款美甲。
“指甲我还真没注意到,我倒是觉得她的挑染很有气质,乌黑的长发里藏着一缕紫蓝,像星空一样。”
经过一下午的接触,于荧对这个审判长印象非常好,不仅是她精致的打扮,还有对话时,潜意识里对她的保护与尊重。
听到挑染,许妍拦住她的肩,疯狂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趴在她耳边,压低声音说:“大于,你是真不知道江宁教授带不了学生,还是为了拖延时间专门提供漏洞百出的提问啊?导师叮嘱了好多次,一定要熟悉各学院教师的招聘信息。”
二个姑娘交流美甲染发时,徐韬自知插不上话,一直在侧耳聆听。听到许妍刻意压低的问话,他终于有了发挥的机会:“肯定是急得慌不择路了,本来师妹都要说没有,躺平吃瓜了,结果导师说还得有一阵才能来,她必须得把场子拉到咱们这边。”
“真是的,不仅被当替身,还给拉进来搅和半天,累死了。”
于荧的神情充满了疲惫:“等合约到期,我可不续签了。”
刚和餐厅工作人员沟通完的温玫笑着摸了摸于荧的脑袋:“你心肌炎好不容易缓解,就不用想那么多。一般这种闹上法庭的情况都是钱和资源惹的祸,和咱们无关。等等忘记一切敞开吃。”
到了包厢,服务生把一桶米饭端上桌,温玫先舀了一勺,于荧很纳闷,导师饭量这么小的吗?见师兄师姐让着自己,便把桶接了过去,自然地吃了起来。师兄师姐和导师看着她的动作一脸诧异,于荧不明所以:“服务生怎么这么慢,剩下的米饭什么时候才能端出来。”
徐韬嗫嚅了半天:“这……是我们所有人的。”
于荧听了,震惊地看了看手里的桶,又看了下碟子的大小,满脸疑惑。许妍则哈哈大笑地呼唤门口的男服务生:“再来一桶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