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明朝那些事儿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3章 自命为二帝拒异族任英雄豪杰展宏图(第2页)

杨嗣昌闻言,心中不禁泛起涟漪。难道,陛下真已心生退意,欲弃这风雨飘摇的大明于不顾?他急欲探明圣意,却又不敢直言其忧。

“陛下……”

杨嗣昌欲言又止,眼神中满是忧虑。

“杨卿不必惊慌。”

朱由检轻摆龙袍,语气平和而深邃,“李自成称帝,乃时势使然,张献忠等人亦非等闲之辈,称帝之日亦不远矣。此等变故,朕早有预料。”

杨嗣昌闻言,心中稍安,却又不免生出新的疑惑:“莫非陛下已胸有成竹,有应对之策?”

朱由检轻轻摇头,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未有万全之策,亦无需有。乱世如棋局,步步皆变,唯有随机应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朕所虑者,非李自成一人,亦非建州之患,而是这天下苍生,如何能在乱世中寻得一丝安宁。”

杨嗣昌闻言,心中豁然开朗,对陛下的敬意油然而生。他深知,这位年轻的帝王,虽身处绝境,却依然心系苍生,其胸怀与气魄,非一般人所能及。

“臣虑及李自成与建州或有勾结,恐对大明不利。”

杨嗣昌终是道出了心中的担忧。

朱由检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抹睿智:“杨卿所虑,朕亦思之。然,世事难料,唯有加强戒备,提升国力,方能应对一切变故。朕已令兵部加强边防,同时广开才路,招募勇士,以备不时之需。”

一番对话,君臣二人心意相通,大殿之内,仿佛有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默默支撑着这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

杨阁老心中暗自揣摩,目光中满是对皇上话语的惊异与不解,轻声叹道:“陛下胸有成竹,实乃我大明之幸。然则,李自成之威势,非比寻常,何以断言他绝不会与建州联手?昔日边疆之困,犹在眼前,陛下此番论断,实乃令人费解。”

朱由检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那笑容中似乎藏着深不可测的智谋与自信,他缓缓言道:“杨卿家有所不知,此乃李自成骨子里的孤傲使然。他既已自命为帝,怎会甘愿与异族共谋?那将是他心中难以逾越的耻辱。”

杨嗣昌闻言,心中虽有疑惑稍减,却也不免忧虑再起:“陛下所言极是,但李自成一旦称帝,中原必遭涂炭,我大明又该如何应对?”

朱由检的目光穿透殿宇的琉璃瓦,仿佛已望见未来的风云变幻,他语气平和而坚定:“且由他风光几日,历史的洪流中,一时的辉煌终将归于沉寂。我大明根基深厚,岂是他所能轻易撼动?吾等只需静待时机,以不变应万变。”

王承恩与杨嗣昌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同样的情绪——震惊、疑惑,却也不乏对皇上那份超凡脱俗之自信的敬佩。殿内一时静默,唯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似乎也在为这即将展开的棋局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期待。

在那风起云涌、朝代更迭的乱世之中,有人竟提出让李自成短暂登基为帝,这岂止是胸襟广阔,简直是惊世骇俗之举,仿佛是将九天之上的龙椅轻轻一推,任由英雄豪杰一展宏图。然而,这背后隐藏的,又怎会是简单的谦让之心?在那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内,每一块砖石都浸透着权力的血腥与欲望,暴虐成性的朱家皇族,怎可能容忍旁人染指那至高无上的宝座,即便是片刻的酣眠,也足以引发雷霆之怒。

这看似荒谬的提议,实则暗流涌动,或许正是帝王之间一场精心布局的棋局。权力与智谋的交锋,在无声处响起惊雷,每一个棋子都承载着改变天下的重量。李自成与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对手,正以一种世人难以揣度的方式,进行着一场关乎江山社稷的博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与此同时,远在巴蜀之地的张献忠,听闻李自成称帝的消息,心中波澜四起。震惊之余,更多的是不甘与渴望。那象征着无上荣耀的龙袍,仿佛已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他深知,自己虽手握重兵,但根基未稳,如同立于悬崖之上的孤松,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贸然称帝,无异于向大明王朝递上了一封挑衅的战书,必将引来铺天盖地的围剿。

于是,张献忠的目光转向了北方,那位同样野心勃勃的皇太极。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生根——何不借他人之手,为我所用?皇太极的势力如日中天,若能得其助力,至少能为自己赢得喘息之机,稳固后方,再图大业。但张献忠并非等闲之辈,他深知皇太极的算盘打得响亮,每一分帮助都将是未来沉重的债,甚至可能要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铺就一条通往皇位的血路。

在这乱世洪流中,张献忠如同一只狡黠的孤狼,既渴望那一抹属于自己的光芒,又不得不时刻警惕着四周的豺狼虎豹。他的心中,既有对权势的狂热追求,也有对现实的冷静分析。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而他,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准备迈出那决定命运的一步。

对于皇太极的策略和意图,张献忠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还不够强大,无法轻易拒绝皇太极抛出的诱人橄榄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张献忠意识到,如果他能成为皇帝,或许就能扭转当前的局面。于是,张献忠毅然决然地做出了称帝的决定。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掌握了主动,视野就会变得更开阔。在李自成称帝后不久,张献忠也迅速跟进,正式称帝,国号大西。大西政权的成立无疑是向全世界宣告,张献忠有能力带领深陷困境的人民走向光明。然而,四川的原住民们对此却并不感到兴奋。因为他们始终无法忘却张献忠曾经对他们的残忍屠杀。与李自成相比,张献忠这位皇帝显得有些憋屈。

时局动荡,张献忠的军队如同风中残烛,时而不得不向皇太极伸出援手,借粮求资,以维系那摇摇欲坠的战线。每一座坚城的久攻不下,都如同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预示着末日的逼近,若再无突破,恐怕覆灭只在旦夕之间。

然而,这翻天覆地之变,竟未能触动紫禁城内崇祯皇帝的心弦。他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与教学之中,对外界的风云变幻置若罔闻。这份超脱,在世人眼中,却成了冷漠与无能的代名词。

百姓的心,随着这无声的漠视而渐渐沉入谷底。他们渴望的,是一位能够挺身而出,护佑家园的君主;他们担忧的,是若这最后的依靠也崩塌,那么往日的安宁与希望,将如同晨雾般迅速消散,留下的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崇祯皇帝的孤傲与执着,张献忠的挣扎与野心,以及那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忧虑与期盼,共同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引人深思,令人动容。

新得的田亩尚带泥土的芬芳,却也隐约透露着可能被命运之手再次轻抚而去的预兆,平添了几分世事无常的苍凉。

与此同时,大江南北,一股前所未有的参军热潮正悄然涌动,青年的热血与国家的召唤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令人心潮澎湃。这股力量的汇聚,不仅超越了崇祯帝的预料,连朝堂之上的肱骨之臣,也纷纷投以惊愕与赞叹的目光。

“禀皇爷,兵部尚书陈新甲大人已在殿外候见,神情急切。”

王承恩轻声细语,语调中带着几分对时局的敏锐感知。

崇祯帝闻言,目光微敛,沉吟片刻后,语气坚定地道:“传朕旨意,对于陈尚书及所有有志之士,无论多少,皆应广开大门,热烈欢迎。至于面圣之事,便安排在明日吧,让陈尚书稍作休整,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共商国是。”

此言一出,殿内仿佛凝聚了一股无形的力量,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明将携手万千子民,共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辉煌。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简单却充满力量的一句话,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渴望为国效力的心田。

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

http:www。xiakezw。com"

target="

_blank"

class="

linkcontent"

>www。xiakezw。com)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