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锦衣长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11章 胡濙(第2页)

恰巧,胡濙回京时,郑和也刚刚结束了下西洋。

永乐帝一并召见了这二人。

乾清宫大殿中。永乐帝给胡、郑赐了座。

胡濙为寻找朱允炆,经常风餐露宿,遭受日晒雨淋。他皮肤黝黑,脸上还有皲裂。看上去哪里像个四十来岁的礼部堂官,更像是一个卫所军的五六十岁底层老兵。

四十八岁的郑和也有老态。不是当年燕王府里的那个俊美白面小太监了。

永乐帝数年未见二人,颇为伤感:“唉。朕老了,你们也老了啊。”

郑和连忙道:“皇上春秋鼎盛,正值壮年。何言一个‘老’字?”

永乐帝指了指自己的白头:“五十九了。

眼见就是花甲之年的人了。人有生老病死,皇帝

也不例外。都说皇帝是什么真龙天子,其实,也只是一介凡人尔。朕这辈子,南下靖难,除去奸臣。北击蒙古,安定国门。治理天下亦有所成,应该是无憾的。

要说遗憾,只有一桩。就是朱允炆的下落。”

谈及正题,郑和连忙拱手禀告:“禀皇上。老奴此去西洋,一直达到了木骨都术。每到一地,便派人查访。可惜没有找到有关朱允炆的任何蛛丝马迹。”

郑和所说的木骨都术,在后世有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索马里。

为了从海路寻找朱允炆,郑和可谓是鞠躬尽瘁。一路寻到了非洲。

永乐帝叹了一声:“唉。或许允炆真的没乘船出海。”

郑和一无所获,胡濙却禀报了一条惊人的消息。

胡濙道:“臣在德州查访时,查到了一条线索。靖难之役结束后两个月。一个操应天口音,二十多岁的年轻僧人,曾途径德州府庆云县朱桥乡盛王村。这僧人很奇怪,着麻布佛袍,腰间却系着一根黄腰带。”

永乐帝闻言,眼睛瞪得像铜铃:“黄腰带?二十多岁?应天口音?他人在何处?”

胡濙答:“盛王村施舍给他一顿饭的一个老

农说,僧人自称要往北方去。”

永乐帝更加狐疑:“往北方去?难道他要投靠鞑靼或者瓦剌?”

片刻后,他自己打消了这个念头:“不可能的。允炆虽糊涂,受了奸臣蛊惑迫害宗室。但他绝不会背叛华夏,屈身夷狄。”

胡濙道:“臣惭愧。寻了十几年,只查到这一条线索。”

永乐帝道:“这已经是大功一件了!朕知道这些年你受委屈了。你一直在替朕办私事,虽身负大才,却无法在朝廷中施展。朕没记错的话,你的长子胡长宁今年二十了吧?”

胡濙答道:“是。犬子今年二十。”

永乐帝道:“你已是礼部左侍郎。朕如果再升你,就只能升尚书了。你这些年没有在朝廷里做过事,朕提升你为一部正堂,朝野恐有非议。可你劳苦功高,朕不能不赏。就赏你的长子胡长宁入锦衣卫,担任北镇抚使吧!”

北镇抚使是皇帝的高级家奴。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胡濙当即叩谢恩:“臣代犬子,谢皇上恩典!”

永乐帝道:“快起来吧。这是你应得的。你在应天歇半个月。半个月后,继续出京。顺着在山东找到的线索,继续寻找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