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第1页)
众所周知,瘟疫造成的损失并不比水旱蝗震等自然灾害要小,它造成伤害持续的时间比自然灾害更长。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汉这些年因为救助及时,疫病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因而没有被朝廷重视。
然而,这次会稽大疫来势汹汹,阖门皆染,户户有丧,就连太守都不幸染病,缠绵病榻,奄奄一息。
刘隆即位以来虽没有遇到大疫,但朝中对于瘟疫极为重视。
两汉之际,绿林义军差点因为大疫就散了。光武年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也与人畜疫相关。
太仆道:“会稽大疫,想必是阴阳失调,阴盛阳衰而致……”
太尉马英打断太仆的话:“春夏之交,寒暑错位,人易得病,且会稽处在瘴疠之地,疾疟横行。当今要务是派太医循行医药,赈济百姓,以安人心。”
太常杨震转头问太医令,道:“太医令可知会稽的大疫是什么病症?”
太医令额头出了一层冷汗,道:“未见病人,下臣不敢妄下结论,但依奏表所言约莫像下利和疟疾的症状。”
杨震闻言一惊,一种疫病已是难缠,怎么还是两种病症齐发?
邓绥缓声道:“会稽太守病重,现如今谁主管政务?”
尚书令回道:“马太守征辟都水谒者马臻为五官掾,又征辟当地贤者周兴为长史,现在政务由马臻和周兴共同主管。”
邓绥闻言沉吟,道:“前者尚书仆射左雄调查都水谒者马臻一案,查明沈远乃是诬告。马臻筑湖修提,灌溉万顷良田,于朝廷有功。有功当赏,现擢马臻为会稽代太守。”
“再派光禄大夫与太医前往会稽巡视疫疾,为百姓提供医药饭食。死于疫病者,朝廷出棺木钱财埋葬。”
邓绥的目光落在马英身上,道:“马公负责协调朝中医药钱帛,务必以生民为重。”
太尉马英恭敬道:“下臣谨遵陛下口谕。”
邓绥又看向太医令,道:“太医令,你从署中选出擅长治疗疫病的太医前往会稽,医药器物任其调用。”
刘隆道:“人命贵重,有逾千金。太医要慎重对待疫病,若有人阻碍疫病防治,不论任何缘由,太医须坚定拒绝。若有人强行阻拦,依法论罪。”
大汉重视孝道和宗族,难免有人愚昧无知隐藏染疫的亲人,导致疫病扩散。
太医令神色一凛,道:“下臣领命。”
事情定下来,邓绥让众人散去,和刘隆说起来大汉历次疫病来。
听完,刘隆心中感慨,这疫病对大汉的伤害远比他想象中还要厉害。
邓绥道:“瘟疫无情,对待士庶贵贱、贤与不肖皆一视同仁,便是天潢贵胄也不能幸免。隆儿,对待疫病万不可掉以轻心。”
刘隆郑重地点点头,他在前世对于疫病造成的损失可是深有体会。
邓绥见刘隆真正记在心中,才停了这个话题,让刘隆回去上学,自己独自忧心。
刘隆出了后殿,走在游廊上,内心忧虑。太医令说的下利和疟疾在前世已经不是什么致死疾病,然而在大汉几乎要靠病人自己硬熬。
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还未出生,太医令开出的汤药刘隆有时都怀疑有没有用处。
燥热的夏风吹在脸上,让刘隆更加心烦意乱。
疫病……传染病……
刘隆突然对江平道:“常言道,病从口入。疫病传染多通过飞沫传播,你找人用棉絮缝制遮面,服帖口鼻,不能迂阔。弄好就送过来,不必精美。”
“再去蔡侯那里取来水晶镜,就说给太医观察病灶用。”
江平应了正要吩咐下去,刘隆又叫住他道:“你再把太医令或者去会稽的太医请来,我有事嘱咐他们。”
江平连连应了,刘隆去了前殿等候太医令和太医过来。
邓绥听到寺人通禀皇帝去了前殿又召来太医,点头道:“皇帝心里有百姓,勿要打扰他。”
太医令还未回到官署,就收到皇帝召见的命令。他连忙点了一位擅长治疗时疫的太医,与自己随行。
太医疾步而来,太医令一边走一边和他说了刚才的情况。
这太医姓张,闻言眉头紧锁道:“下利和疟疾可不好治啊。朝中这十多年未有大疫,如今一来就气势汹汹。”
太医令叹息道:“尽人事,听天命。诸位太医中数你对时疫最了解,我举荐你去会稽。陛下圣上信赏必罚,对这事极为重视,你心里什么想法?若是不能行,我再换人。”
张太医拱手道:“多谢令长举荐,为医者当救死扶伤。如今会稽大疫,我当责无旁贷。”
太医令颔首。
张太医又道:“这圣上传召不知为何?”
太医令道:“去了便知。”
两人进了前殿,低头朝拜,余光瞥见皇帝正拿着一个透明的圆镜照桌案。
刘隆将水晶镜放到桌案上,这枚水晶呈圆形,无色透明,周围镶嵌木头,有个木柄,形制与前世的放大镜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