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标反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6章 这是太子能说的话吗(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老朱退居二线了,朝政都交给朱标来处理。

第二天,一上朝,就受到以黄子澄为的御史集体围攻,弹劾征东大将军常遇春乱杀无辜。

黄子澄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三皇五帝,扯到尧舜禹汤,最后到了光武帝刘秀。把常遇春喷了个狗血淋头。

也幸亏常遇春和常家人,都出征了,不然常遇春非要拿刀砍了黄子澄不可。

黄子澄说了半个时辰,朱标听的不耐烦了:“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殿下,燕国公虽然骁勇,却一向不拘小节,放纵军士。”

古时候有八议之说,议亲、议功、议贵、议能、议宾、议贤、议勤。就是说一个人犯罪,要看他是不是皇亲国戚,是不是有功劳,是不是有才能、身份是不是高贵等等来衡量要不要减轻罪责。

常遇春是太子的老丈人,国公,大将军,八议中占了亲贵功能四条。

常遇春是指挥军士,在倭岛展开屠杀,是有预谋的屠杀。这些人却说什么放纵军士,这分明是在给常遇春开脱,朱标却不领情。

“常大将军,没有放纵军士,是本太子让他在倭岛展开屠杀的。”

黄子澄气的脸都绿了,这种事情,即便是下了命令也不能直说啊。一点廉耻都没有了?

更让人气愤的还在后面,朱标居然说:“这些倭奴杀了我小舅子,我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杀了他们还是便宜的。”

黄子澄义愤填膺的问:“杀了两个州还不够。”

齐泰、练子宁等人都暗中竖起大拇指:子澄兄,好样的,是吾辈楷模。

朱标对他们所谓分风骨,却极为鄙夷。

朱元璋是个传统的封建大家长,确立嫡长子制度也好,藩王戍边也好,打压马秀英一脉也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大明在朱家子孙里永远传承下去。

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开国之初,还是好的。到了后面,子孙懈怠,荒废朝政,国家才走向衰亡。

正所谓,君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诤子,不亡其家。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老朱就给了言官很大的权力:规谏君王,风闻议事、弹劾纠察百官,监督地方官员。

总之,老朱家不养闲人。这些臭腐儒,要用他们那双钛合金狗眼,去现任何一个可能危害大明帝国的隐患。

为了让他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朱元璋也给他们做了背书,劝谏皇帝,弹劾大臣,都没有罪。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朱棣打着恢复太祖之法的旗号,动靖难之役,给了第二次背书。

上到万历皇帝宠幸哪个女人,下到张居正不为父亲守孝。有了太祖太宗的背书,言官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攻击任何他们想要攻击的人。

如果皇帝胆敢不从,他们就祭出祖宗之法这面大旗,把皇帝打回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皇帝们只好放出东厂、西厂、奸臣严嵩这些狗子,和这些大臣相互撕咬。

大臣们不仅没有后退,反而更加起劲了。

那架势就是,有本事你弄死我。

他们是替代祖宗教训小皇帝,小皇帝不敢怎么样,还能博一个直谏的美名。

即便是,被皇帝的狗子咬死了,也能名留青史。

怎么来都不吃亏,所以明朝的言官都是死谏。

这也是很多学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认为他们不怕死,勇于直谏。

可惜,除了海瑞,大多数都是沽名钓誉之流。清军来了,他们投降的璧谁都快。

所谓的直谏,不过用来博取政治资本罢了。

不要认为这些贱皮子只敢打着老祖宗的旗号,欺负朱元璋的不肖子孙。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