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承明之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序言(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山包下方的好几个工作人员朝着山包上的两人呼喊道。两人迅走下山包,来到了众人围聚的中央。只见,几个工人正在小心翼翼的挖掘,泥土当中显露出一块被泥垢侵蚀的砖石物样的东西。

“哝,这看上去是一块雕刻过的石碑。看上去是从上面滑下来的,估计是大雨的缘故,滑坡下来,时间一长就被风沙掩埋侵蚀了。而且,还都裂成好几块了。”

李达明跳下泥坑,戴上手套小心翼翼的擦开石碑。。。

“废太子。。。诶。。。看不清楚了,风蚀太严重了。。。嗯,先挖出来吧。”

“我说小李,你这算不算挖了自己祖先的坟啊?你姓李,还都是世字辈。”

“拉倒吧,我家是云南的,和陕西中原扯不上关系。再说了,我户口本上可没有加上字辈的。”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时间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

“出来了!都出来了!大现,乖乖,是一口石馆!”

泥坑里的工作人员们,扯着嗓子喊道,吸引了所有的考古人员的注意,众人纷纷围了上去。

老教授激动的摸着挖出的石棺,激动的说道“不得了啊不得了,石棺外面虽然破损了,但是好歹整体还好。保存好,这估计就是李承乾的遗体了!”

当天夜里,考古队在当地县城安顿了下来,大家都在边吃边聊。吃过晚饭后,李达明来到放置石棺的车上,打算看看上面写了些什么,笔和笔记本都准备妥当。

“废太子。。。高明。。。前面这应该是李承乾字高明吧。。。父。。。母。。。哦,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嗯。。咦?怎么回事,后面的字。。。这什么啊?我竟然看不懂。这好像不是唐朝的汉字啊。。。”

李达明有些纳闷,手放在棺盖上,打算起身找教授反映一下,不料起身手上微微力,棺盖直接就被推开了。

“卧槽!!”

李达明下意识就是一句国粹,平复了心情,才看向棺内。下一刻,他懵逼了。。。空的!没有李承乾的遗体!虽然没有遗体,但有一份黄的布匹。。。年代久远的缘故,都已经有些脆弱和腐蚀了,但好歹还能展开。

“这是。。血书?李唐乱代始贞观,有其宗亦有其后。徒此方明世多凉,来世不教入李门。。。。高祖孙承乾高明。”

李达明看着这张血书,顿时心中有些五味杂粮,不知所措,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

李承乾的这诗直白简单,李唐的皇室内乱从贞观开始,有这样的祖宗开了先河必然有后代子孙效仿。徒此方明世多凉,应该是说李承乾被流放到外面那段时间,才明白这个时间的世态炎凉,而且遇到更多的是人间凉薄。结为更是无情到如果有来生,绝对不会姓李,更不会出生在李家。

李达明看着这血书,布匹脆弱的一阵风就可以让它散架,可想而知这是李承乾临终前从身上的单薄衣物撕下来,用自己的血写的。更多的是临终前对这一生的经历,所总结出来的感悟。

署名也是直接提唐高祖,没有姓。李承乾的名和字都是李渊亲自取的,由此看出他对李世民乃至对李唐的反感。

当然,以上都是李达明自己的猜测,毕竟这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根本无从求证。历史上有关李承乾的记载,更是少得可怜。

当李达明和众人说明了前因后果,众人顿时陷入了迷茫之中。。。这石棺没有李承乾的遗体,那李承乾的遗体在那里?众人再次展开考察,最终落脚在了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新村西边,西北距昭陵9公里处。

唐玄宗开元年间,承乾的孙子李适之以才干得宠于玄宗,官居御史大夫。他几次上书请求将其祖归葬昭陵阙内,后得到玄宗应允。承乾尸骨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五月二十九日,已迁昭陵。

白池村64岁村民张仁说,“听老辈子们传说,最早"

马颈子"

没有那个隘口,隘口是李承乾死后,百村为给他垒大坟,采土时把山脊挖下去的。”

历史上,郁山因盐丹兴盛,拥有“九宫十八庙”

,其中“十八庙”

之一的白池寺就在太子坟左下侧。照此传说,山包即是太子坟也就显得不无道理。

但当人们打开墓穴,终于找到了李承乾的遗体所在。当打开了棺木后,众人直接木讷了。。。李承乾的遗体早已化为白骨,身上衣着仅有一些已经碎裂的内衣,与之前掘的李唐皇室不一样,李承乾入棺时并没有任何陪葬物,乃至衣物都是囚服。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