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惊呆的南洋子弟们(第4页)
朱能认为虽然波隆多罗?已经解决,可是暹罗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地方上的秩序也失去控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大明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恢复在暹罗的秩序。
这就是朱棣在占城的好处,朱棣不怕大将尾大不掉。
所以朱棣把当下暹罗的事情全部交给了朱能,让朱能趁着胜利的气势,结束暹罗一切骚乱,并不担心朱能仗着军权成为不可控的军阀。
朱能得到了放权后,在暹罗恩威并施。
听话的部落给予协助,不听话的部落就会被打击。
首先成立清莱宣抚司、清迈宣抚司、湄丰讼宣抚司,再成立素可泰都司,以都司遥控三抚司。
请求皇帝派来文武官员,把制度落实下去,随后派士兵在暹罗南部海上的沙美岛,阁昌岛等岛屿,宣布归为大明,根据暹罗国王的请求,把岛上的岛民送还给暹罗国王。
虽然战事只有半年,可是乱军的军纪失控,带来的危害巨大,暹罗的人口大大减少,暹罗国王失去了军队和百姓,需要新的补充。
而大明当下也需要更听话的暹罗国王存在,为了补充暹罗国王的实力,答应了这个要求。
波隆多罗?的核心地区,芭提牙雅改为大明都司,朱能亲自驻守在此地。七岩、华欣等地区的部落首领们,从朱能手中获得大明的封赏文书,成为大明的宣慰使。
最终形成了暹罗北部和南部各有一都司,都司管理三抚司的局面。
大批的叛军将领被流放,战俘送去修铁道,留下了大片的地盘和资产,商人们纷纷来到朱能所在的地方,递上了自己的损失清单。
根据商人们的损失清单,朱能全部返还给了他们。
至于商人们的损失清单有没有虚假,朱能并没有太过追查,首先是很难查,其次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朱能直接大手一挥,让南洋的商人们或多或少发了笔横财。
其实也是朱能故意如此。
此番大军作战顺利,大明商人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看到了太子殿下为何没有阻碍商人们的势力发展,虽然是面双面刃,可是用好了的确有大利。
逃离芭提牙雅才半年的大明商人们又回来了。
变化的是芭提牙雅原来的统治势力,政治势力的空白,让大明商人们的地位大幅度的增加,不但没有因此事受损,反而气势更甚以前。
本来就贸易模式不对等,仗着资本的雄厚,大明商人有许多的优势,加上如今芭提牙雅都司的成立,大明商人们如虎添翼。
自宋朝以来,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平均单产高于小麦和历史上的玉米,是国内“最能产粮”
的粮食作物。
中国水稻的单产常年位于世界前列,但在大米的品质方面却存在不足,“稻强米弱”
的现象比较突出。
反观暹罗。
暹罗的稻米不光质量高,产量也高,耕地面积又是中南半岛第一,因此被称为亚洲大米碗。
素可泰都司、芭提牙雅都司,以及归属其的宣慰司和宣抚司,成为了大明工局海外布局的重要地方,根据朝廷的要求,暹罗要成为大明南洋的粮仓,以保障大明在南洋的发展计划。
农业价值低,商人们不愿意种植农业,他们喜欢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双方开始了争抢土地。
暹罗国王支持了大明商人。
双方一拍即合,大明商人们支持暹罗国王的位置,暹罗国王给予大明商人们更多的方便,一个个的农庄和经济庄园在暹罗成立。
中部地区因为战乱,许多势力的消亡,阻力不大,反倒是暹罗北部地区没有受到战乱的波及,对于自身利益的受损,越来越反感起来。
因为占城有大明皇帝,有许多人选择了加入,大批的子弟北上就是于此,还有些人选择了抗拒。
暹罗的局势从波隆多罗?越发强硬,乃至大明皇帝抵达占城,各种试探和矛盾爆发,最后波隆多罗?失败,历经两年有余。
大仗虽止,地方上的小冲突却不断。
帕、难两个宣慰司更是各个部落互相征伐,反倒是中部地区最快恢复稳定,随后是南部地区,靠着海运的效果,随后也恢复了平静。
素可泰都司与清莱宣抚司、清迈宣抚司、湄丰讼宣抚司等地方,加上历史遗留的矛盾,不光没有稳定下来,而且越演越烈,波及到了八百大缅宣慰司。
关于前半段对话描写的片段,来自于《中华大帝国史》,?古斯丁赤足修士及跟他们一起进入大明的所见记录。大明被同时代的西方人称为理想国,并不是因为大明的国土大人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