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一十四章 学问大复兴(第6页)

然而质学家门钻孔分析表明,两千年前那是一片海。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击平原,处于三角洲边缘的亚历山大城两千年前根本不存在,所以西方拿着《荷马史诗》当正史,就好像中国拿着《封神演义》当历史一样可笑

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高达一千万字,流传下来的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三百多万字,古希腊没有纸张,只有羊皮卷。

不提一千万字,三百多万字是什么概念?

那么这部书流传到阿拉伯,说明有大量的印刷吧?不然如何流入阿拉伯?。

估算这部书就复制了一百部在市面流传好了。

三亿字啊。

需要多少头羊?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连十进位制的数学基本都没有的文明,都说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谈什么史无前例的文明成果?

西方后世学者自己也说了。

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提供大量的非农人口,其中才有少量的工匠和学者,经过长期的展,从而能诞生出达的文明,那么与西方古希腊岂不是相违背?

其实跟古人一样的逻辑。

自己达了,必定要跟自己找个牛逼的祖宗,清朝可是流行编族谱的,只要给钱,编的有模有样,根本看不出真假。

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大概率是存在的,包括此人也有不少的成就。

但是阿拉伯两个世纪的翻译运动,收集各国的书籍,人家最伟大的先知,也明确说了,学问在中国,说明了当绝对有中国的书籍,并且不少。

结果西方却对中国的知识避开不谈,刚好十二世纪以后,因为十字军东征,以及中海贸,包括西欧人从阿拉伯人手里重夺回西班牙。

西欧人现了许多阿拉伯的书籍,各种说是古希腊的版本,唯独没有中国的,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不提阿拉伯国家和中国贸的兴盛,以及有史以来的交道,包括蒙古带去大量的工具和宋朝知识,注定了阿拉伯区,会有大量的中国知识。

可这些并没有。

那么翻译的中国古书去哪里了?

很大的可能,是后世西方人,把诸多的成果,直接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

当然。

也有可能,什么逻辑都无所谓了,就是有亚里士多德这样,如此牛逼的人物存在,朱高炽也很服气,的确是文明之光。

质疑嘛。

不是说鼓励质疑么。

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方为科学。

简而言之,朱高炽派去的学者们,并没有找到三百万字的翻译本,别说三百万字,过十万字的书籍都没有几本,相反,找到了大量中国古书籍翻译本。

各种数学方面的,还有文学种种。

“有个叫做花拉子模的人,他写了不少的著作,有《花拉子模算术》,介绍了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以此为基础的算术知识。”

“还有一部《们尔热巴拉和阿尔穆卡巴拉》,意为还原与对消,暗示方程的两端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让人大开眼界,值得研究学习。”

“他还参与了测量球圆周的计划,又监督七十位理学家为哈里马蒙制作世界图。”

大明学者激动的说道。

“不着急。”

朱高炽安抚道。

看起来此行的收获,乎了他们的想象。

这就很好。

文明需要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

中华文明虽伟大,但也需要牢记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哪怕是野蛮人,也需要研究和学习,万世万物都可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