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越鸟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二章 如来佛献宝明王宫 青孔雀死地而复生(第1页)

说时迟那时快,黑孔雀正要对鸿蒙痛下杀手,苏悉地院铺天盖地的黑云却突然被驱散了一角。一大片紫云从西方而来,黑孔雀受了惊吓这才停手,待宝光散去,众人定睛细看——来人不是西方如来佛祖又是何人?

今日的明王宫神仙妖精齐聚,灵山自然也不会缺席,如来佛祖带着三圣、金雕和金蝉子现身,落在百秋殿上,整个明王宫被一片宝光笼罩着,黑了半日天瞬间就晴了,金雕扑闪着翅膀站在佛祖左肩上,三圣和金蝉子则分列左右。

灵山众人突至,明王宫大乱,妖精们逃的逃,散的散,却也有赤胆忠肝之辈生死不计前赴后继。玄武和敖顺默契地各退了一步,相柳和九婴得脱钳制,立刻冲上去搀住了摇摇欲坠的鸿蒙。而方才被佛母鬼冰黑刃杀伤的妖兵也都被移出了明王宫,转眼间明王宫里就换了一批人。

鸿蒙死里逃生,早就三魂不见了七魄,偏他又一向少见灵山诸佛,眼下更是惊上加惊,以至于频频吐血,堪堪摊在九婴身上。而青华乍见故人,心里也多有感叹。当日若非灵山设局,金蝉子以身为饵,他也不会离开妙严宫,越鸟也自然不会借此机会香消玉殒。如今他心中已得大道,深知一切都是天数,自然再不敢嗟叹。

一切在己身,何必责风雪?是青华有意亲近灵山,以期为越鸟换得金身正果;是他勤修苦练,殷勤地赴灵山法会;是他贪图天恩,希望能得雷音寺青眼。当日来的是金蝉子也好,是观世音也罢,他心里既存着个“贪”

字,就一定会踏上这一条路。

可即便如此,即便明知此理,青华心中却也实在难以放过金蝉子,他突然明白了当年在昆仑巅越鸟为什么错失了金身——即便是心中没有怨恨,即便是已经分明的爱恨情仇,可记得就是记得,要放下谈何容易?

众妖见了如来佛祖并不拜,杨戬和李靖更是尴尬的坐立难安——仙佛毕竟有别,眼下明王宫有十万天兵并数十将领,协西王母东王公两位上仙,都只能眼看灵山威,如此便一如当年在昆仑颠一般,叫他们该如何自处?

金莲落定的瞬间,如来伸出手以掌中宝光化去了佛母的魔像,众人只见眼前金光一闪,那大如宫室的黑孔雀便骤然化成一个人身。

佛母终于恢复了意识,可魔道伤身,别的不说,此刻苏悉地院里和越鸟同岁同年的碧波寒绸池已经化作了一汪池水,由此便可见调动五行之损耗。她方才驱使鬼冰,已经十中损六,此刻脱了魔身,亦是摇摇欲坠,神色萎靡,西王母见此连忙搀扶,和青华一左一右勉强将佛母架住。

可佛母虽是气息奄奄,却还是不肯就此放过鸿蒙,她见如来佛祖驾临,心中悲喜交加——喜的是越鸟虽然生前早就还俗成亲,可灵山却还肯为她出头,悲的是这群和尚头满口歪理,今日鸿蒙生死恐怕是难定了。

“如来!老身敬你是灵山之主,可你也不能太得寸进尺!这蚊道人不臣千年,逼死了老身的女儿犹嫌不足,还想逼死老身的女婿!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今天老身要杀他,谁敢求情,谁就与他同死!”

佛母这话多少有些逼宫的意思,可如来却半点不恼,反而面带笑意,侃侃而谈。

“菩萨欲为女报仇,天经地义,贫僧不敢置喙。只是今日雷音寺来了一位故人,带来一件宝物,此物与菩萨息息相关,贫僧才特地送来,待菩萨见了此物,再杀他不迟。”

不知道是不是幻觉,在如来解法的同时,青华觉得金蝉子居然也对着他露出了个笑脸。

眼看着到嘴的鸭子飞了,佛母哪里能有好颜色?今日乃天地大变之机,方才她若是将鸿蒙杀了,五族也总好安静一阵子,偏这秃驴非要坏她大计——什么故人?什么宝物?什么东西如此要紧?比天地颠倒更重要?

“好,当年你不计因果收下越鸟,今日老身便卖你个面子无妨,终归老身要杀贼,也不在一时。什么故人?什么宝物?且拿来看看!”

如来点了点头一言不,只是面带微笑垂眼念经,只见他他坐下的九品金莲后闪出一个人影,头梳倭堕髻,身穿小袖红襦白长裙,脚穿红色尖头鞋,看着比哪吒还要小许多,约莫是个两三岁的女娃。

那女娃踏云而下,步步生莲,一路走到佛母面前,伸出肉墩墩的小手,五指一分,放出一颗青金色的仙丹。仙丹更是非比寻常,一路只往释迦摩尼手中走,倒像是个活物。

莫说是众妖不明就里,就连佛母都大惑不解,且不说那一颗仙丹似有神迹,就连那女娃都很不寻常,观她举止,望她派头,皆丝毫不像个孩子,反倒像个尽智世情的老者。

只见那女娃紧紧盯着佛母,却一言不,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在佛母的脑海里——“好你个不孝的女儿,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认识了吗?”

这……这是凤凰。

佛母大惊,立刻跪地而拜,金雕亦现出人形,与她同拜——“儿臣拜见玄鸟天尊。”

眼看佛母金雕跪地拜那女童,明王宫中的众人无不惊叹——原来这女童竟是凤凰化的!可凤凰执掌六道,向来不涉凡尘,今日何故亲临明王宫,又为何化成了一个女童的样子?

如来点了点头面露喜色,道:“今日清晨,玄鸟天尊亲临雷音寺。天尊闻先明王为三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大慰平生,便以涅盘之功,取回先明王之元灵,阿弥陀佛。”

原来如此!原来这一颗仙丹就是先明王的元灵!

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