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220230(第29页)

“第二件事,我想让你记住。你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兄长为你随时准备好出战的物资,这些东西都要你跟着我一起筹备。”

钦陵赞卓压低了眸光,平复了数次呼吸方才压制住了其中的伤痛之色。

李清月的声音随即传入了他的耳中:“河北道的新田、辽东的沃土之上,都要长出足够的米粮,才能为覆灭吐蕃的最后一战敲响战鼓。”

她轻叹了一声:“我不想做竭泽而渔的事情。”

在这句话说完后,她有许久不曾继续言语,只有船只在顺流而下之中被河水拍打着船身,发出一阵阵的响动。

自钦陵赞卓所站的角度,也无法看清安定公主此刻脸上的神情,只能看到她的侧脸上似有几分忧思与远望,又被那等筹谋在握的从容冲淡了前一种情绪。

可等到船只行过濮阳之后,前者便彻底消失殆尽了,甚至让钦陵赞卓有点怀疑,自己面前的这个到底是不是安定公主本人。

只见她在跳下了船只、朝人问询了两句后,便直冲着一处田垄纵马而去,直接冲到了一位头戴斗笠的老农面前,满脸都写着快活的神色,甚至可能还有点幼稚。

李清月一点没管后面的目光和这田中的泥泞,直接跳了下来,“老师!”

刘仁轨无奈抬眸,“安定,你踩着我让人新种下的稻苗了。”

那宣州稻确实是好东西,虽然被今年反常的春日延后给拖延了下种的时间,但因其成熟期短,还有足够的时间在入冬前再收获一季。

哪怕可能会比正常的耕作干瘪一些,但在此等灾情当头的情况下,能收获就已经是好事了,哪还有空去管其他的事情。

李清月挪了挪脚,“我这不是着急来恭喜老师吗。”

她朝着周边逡巡了一圈,因所见各处都是井井有条的场景,不觉面上笑意更深,“老师这个接替我担任的九河使做得着实不错,再加上七月里徐州突发山水,若非老师先让此地预留出了救灾之物,恐怕损失不小,等同于是又立了一功。如此一来,可没人再敢说,您此前有鲁莽之举,不该再做右相。”

刘仁轨却没被这一连串的糖衣炮弹给冲昏了头脑,而是在端详了她脸上的神情后,冷静地回问道:“你不只是因为恭贺还有前往安东大都护府,就来找我的吧?”

“哈,要不怎么说老师就是老师呢。”

李清月歪着脑袋,落在刘仁轨的眼里分明又是来算计他的样子,“朝堂上快有一番变化了,我先出来透口气。也提前和您知会一声,大概很快也需要您再来能者多劳一下了。”

刘仁轨干脆将手中的犁铧往地里一立,“得了,你说来听听吧。”

大概是因为自从教导了这个学生之后经历的麻烦事已经够多了吧,他居然觉得,自己已能做到波澜不惊了。

……

“科举糊名?”

李治手握武媚娘送到他面前的这份计划书,面上的惊讶之色毫不掩饰,可在转头对上身旁之人目光的那一刻,他又不难从其中看到了一种近乎于一往无前的决绝,让他意识到,这一次的建议和之前的谏言相比,还要更为认真。

或者说,认真得多。

“陛下不觉得,如今正是您进一步剔除世家,防止他们意图伸手把控皇权的最好机会吗?天下灾情让官员之中空出了不少位置,正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填补上来。”

武媚娘握住了他的手,“若是陛下觉得此举容易招来麻烦与反噬的话——”

“不如由我,以天后之名发起倡议。”

第227章

李治的脸上顿时闪过了一抹意动。

以天后之名提起科举糊名,在下一次科举取士中,直接将答卷之上的名字籍贯统一隐去,在他听来,当真是个极有诱惑力的项目。

南北朝至隋唐,中原战乱数百年,直到隋朝才出现政权的大一统,却也仅仅维系了两代,便又重新回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到了李唐重归一统。

就算有他父亲在世之时树立的种种秩序,有各方羌胡在李唐三代延续中不断被平定瓦解,世家大族对于皇室天威的尊重已远不如汉朝。

五姓七望女在联姻场合下的尊贵程度尤在公主之上,正是其中一条外在的表现。

而先帝和他颁布的氏族志姓氏录等物,就是希望削减其影响。

但即便……

即便李唐统治江山数十年,在社稷稳固上远胜过前朝,一条条诏令也已将皇室推举向了更高的位置,李治依然觉得,这些专擅于投机倒把的世家勋贵其实并不觉得李唐能够传上十代百代,而是继续将他们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国事之上!

这让他不得不去考虑,比起此前的打压关陇、扶持关东——

或许直接从根本上削弱他们的力量,会比权术制衡更为有效。

只要他们无法把控住官员上升的通道,无法让朝堂之上怎么用都是有姻亲关系的人,他们便不得不对着天皇的种种举措服软,不敢再拿出那等盛气凌人的架势。

另一个促成李治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正是太子李弘的性格。

但凡李弘有阿菟一半的果敢,李治可能都不需要如此着急于做出这样的改变。

偏偏这个儿子在循规蹈矩地处理政务批复上的本事尚可,却始终少了几分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样的性格若是做个太子,还能说让皇帝放心,知道他绝不会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篡权谋逆的事情,可若要让他继承大统,那真是个不小的麻烦。

起码得先给他留够文臣武将,确保内政外政的交接不会出现问题。还得防止他被那些贪得无厌的世家所裹挟,让李唐基业毁于一旦。

若能将这个打击世家的决策,放在对外战事刚刚以大胜告终的关键时候推行,而不必留到下一位皇帝接手大业之时,留给弘儿一片清明的社稷局面,或许真能让江山稳固,代代昌盛。

一想到这样的好处,李治便已觉得,这科举糊名之事合该取代此前的吐蕃战事,变成放在他案头的头等大事。

也正如皇后所说,当下的时机并不仅仅好在外忧解除,还在灾情治理需要更多的有才之人。

在此关头发起倡议,倘若运作得当的话,还能得到民间的声望助力。

只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朝廷取士的路径出现了变更,世家大族绝不可能坐以待毙,放任他做出这样的改变这样一份差事,势必要发起一番抗争!

不过他倒是不怕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