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红楼之迎春为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0章(第1页)

水府自从挂上了护国府牌匾,不用水衍上门,族长亲自带人驱逐了占据水家东西两路宅院的族亲,水家与腊月初开始整饬修葺,堪堪赶在那月二十四过小年时节,推到了东西两路隔断的女墙,恢复了祖宗当日的规模。

顺理成章,这一年的新年大节,迎春主导下的护国公府的人情往来比之往年繁盛了之地飞跃。上要巴结王府,下要兼顾同僚。好在这些礼节迎春在荣府之时都帮办过,参照凤姐的礼单再拟一份尽够了。

无论荣府还是护国公府,今年的年礼都有两处特别,一处北静王府的节礼比往常曾加了三成。再有荣府跟护国公府共同增加一个往来户,这便是已经开府的太子府地毓秀宫。

太子节礼比之北静王府又厚一成,这是君臣礼节。不能让太子圣上察觉北静王比太子尊贵。

护国公府送进宫去的礼仪得到了双份奉还,太子赏赐了许多宫中御制玩物,圣上年下赏赐多了新贵护国公。

这一年三十夜,迎春婆媳乘坐大轿子在宫门口遇见贾母张氏婆媳,因为往来繁杂,两队人马不过打个照面,相视一笑而已。

聍听太后教诲,迎春身穿品级服饰,头插金花,跟祖母母亲站在一起,张氏悄悄握住迎春,迎春手指有些颤微,眼眸晶亮神采飞扬。

事后,荣府与护工国府女眷被太后留下说话,这可是殊荣,许多命妇红了眼。

落座之后,太后先时夸赞荣府养的好女儿,再夸水母教导好儿子,赏赐了糕饼茶果。吃不吃尚在其次,为主是再有贵妇聚会,迎春便有了特殊地位,她是太后看重贵妇人。

君臣相谈甚欢,太后夸赞迎春,太后言道:“嗯,果然一幅好相貌,是个有福的。”

又笑对水母:“老姐姐,你娶了个令人羡慕好媳妇啊!”

迎春婆媳一体起立,连道太后夸赞了!

太后还要接见其他命妇,末了笑道:“贤德妃也是个好的,今日不变,改日你们娘儿们也聚聚吧。”

有令元妃:“贤德妃,替哀家送送!”

元妃笑吟吟领命:“皇后娘娘也要留护国公夫人说话,儿臣这就送他们过去。”

水衍贾珏拼死护主,太后显然早知此事,微笑额首:“去吧!”

贾母一行离去,屏风后面走出一位橘红色妆扮少女,腻在太后怀里娇笑。

太后慈爱的笑着:“满意了吧,女生外向,还没过门呢,就想着替夫家谋划了。”

少女羞红了脸:“母后,人家是看在她们救了侄子,又不是因为……”

太后笑道:“知道了,知道了,不是因为她们是你婆家人!”

“母后就会笑话人!”

少女羞怯难当,掩面跑了。

且说贾母张氏迎春婆媳进了景仁宫,元妃半蹬礼,贾母一行却是跪拜大礼,好在皇后仁慈,速速令人搀扶赐座。

皇后娘娘又是一番夸赞,她的谢意比之太后更为真切,太后有许多孙子,这个不成可以替换他人,皇后娘娘只生一子而已。

皇后娘娘笑道:“听闻护国公夫人一掷千金购买甲胄,还道是个多么飒爽之人,今日一瞧,竟然是个娇滴滴的美人儿。”

迎春起身婉辞:“臣妾愧不敢当,得见皇后娘娘国色芳华,实乃臣妾平生幸事!”

皇后娘娘笑容可掬:“好一个玲珑剔透的人儿,坐吧!”

言罢转眸笑看贾母:“荣公夫人,贵府真是毓秀福地,方才养出贵妃与护国公这样出色的女儿家,培育出驸马探花郎这样俊俊杰男儿,真正让人羡慕的紧。”

贾母张氏忙着起身行礼:“都是托了圣上隆恩,娘娘洪福。”

又是一番君臣相谈甚欢,皇后娘娘各有赏赐,贾母水母俱是沉香木的凤头拐杖。张氏是两挂念珠,一串紫檀,一串蜜蜡。

迎春的赏赐别具一格,礼盒解开金碧辉煌,乃是一套红宝镶嵌头面。一只七尾挂珠凤钗,凤嘴里的挂珠温润光洁,红宝镶嵌凤目溢彩流光,两边厢陪着两只侧凤小钗,最末摆着一只攒髻所用振翅蝴蝶。

此乃御制之物,精工细作,栩栩如生,可做传家之宝。迎春领赏,伏地叩谢。所有女眷跪领谢恩不迭。

这一年迎春再次参拜水府祠堂,参与祖宗祭祀。这一次,水衍的座次排在族长右手。这一次,水母迎春的位置越过了所有女眷,成为亲手安防祭品之人。

毫无疑问,迎春婆媳因为水衍复爵而水涨船高,成为水氏一族最为尊贵的夫人。

这一年春节,还无疑问是水贾二府的荣光之年。对于迎春,可谓改天换地。

因为元春康泰,因为回京述职的王子腾竟然没有吃错药。王子腾虽然因为平安洲动乱受了株连,失去了九省检点之职,却因为元妃与宝玉两位外甥的屹立,让许多落井下石之辈望而却步。

正月十五,惶恐一月的王子腾得到了圣上最后结论,他做回都察院堂官,依然是起居八座重臣,得圣上倚重。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迎春遐思翩跹,热血沸腾。自己没死,大姐舅爷也没死。是不是代表自己跟大姐同命运?贾府两大柱石屹立不倒,再添新贵宝玉贾珏与水衍,是否代表雨过天晴,一切再难都烟消云散了?

迎春美滋滋逗趣儿三个粉嘟嘟的娇儿,心里透着那么美。

自正月起,贾府因为宝玉三月的招赘忙碌不暇,不说贾母张氏被一波一波上门结交的女眷闹得晕头转向,凤姐更是收礼受到手酸。那登记的礼单足足能有一尺厚。

这是明面上的礼单,再有私下塞给凤姐的红蓝宝石与珠钗,更是数不胜数,用平儿的话说,大姐儿的妆奁首饰不用再张罗了,奶奶再嫁一个女儿也尽够了。